最近周圍朋友聊天時都說出我的心聲:「最近股票好難做。」想一想,好像這樣的股市是比較熟悉,股市一直以來應該都不容易。過去總是投資了一陣子才有不錯的報酬,而不是天天都在數錢。
這陣子看籌碼看技術線型做短線很容易被雙巴,更不用說當沖難度也變高。去年疫情後,市場上熱門股就是不斷漲,修正後再創新高,熱度愈高漲愈快。航運、面板、PCB、鋼鐵、一些IC設計公司等。最近氛圍變了,營收創新高不再是票房保證。
長榮營收MoM>20%,卻連跌2天,矽創營收MoM+19%,也從高點回落不少,蘋果概念股也是如此,玉晶光營收從11億跳增至16億、宣德營收10億跳增到14億,股價一點偷跑跡象都沒有,更不用說慶祝行情,公布後更多的是擋不住股價持續破底。
營收再好,換到的就是股價續跌。更不用說營收表現一般的個股。這幾天市場上哀鴻遍野,讓我覺得指數彷彿已經到1萬5,000點,而不是還在1萬7,000點。台股成交量從今年平均5,000億元~6,000億元,下降至3,000億元。
主要是股價高檔震盪,沒有更多籌碼或是利多帶動股價突破創高,愈來愈多當沖被洗出去,過去題材股每天的開低走高也愈來愈少見,即使業績很好,公布後股價也未必都會大漲。
但往好處想,這波一起下殺,也有機會彎腰撿到鑽石,只是還是要小心太急著撿閃到腰。以前的股市就不像過去這一年,好像只要強勢股鎖漲停前買進,等到鎖住後留倉,隔天開高賣出,然後可以不斷複製。更多的是需要時間等待,然後突然股價開始反映,才賺得到錢,大家對於業績公布的反映熱情減少,更多是回到公司長期能值多少。
最近這種盤,整體部位我也降了些,然後集中、更深的研究未來有機會的個股,生活和投資節奏盡量不要受到市場波動影響。市場轉趨悲觀之時,我會盡量減少目前評價(本益比/淨值比)相對過去高出許多的個股,因為當股票愈來愈難做,更多人會將過去「超漲」的個股先停利,即使財務數字都沒變。
也就是說,如果目前一個產業的本益比過去是在12倍~15倍,現在是在16倍,我會評估現有條件要維持在16倍是否有可能,往往是受惠熱錢、或是產業短期的供需緊張,或是市場對未來樂觀預期,因此投資人願意用較過去更貴的評價來買股。
但當市場轉趨保守,供需條件可預期會從緊俏慢慢轉趨平衡,還要維持超出過去的12~15倍區間就可能不容易,也可能讓強勢股補跌。
不過,話說回來,成交量下降是好事,雖然股價初期會震盪,但股價波動會慢慢變小,也會和業績的連動性會愈來愈高,而不是前一陣子由籌碼決定一切股價漲跌。當股市慢慢變冷,就不會在等車、等人時,經過的路人都在聊股票。
我對大盤稍微保守有幾個原因
1.道瓊、納指、標普500都在歷史新高附近,但未來Fed會陸續回收熱錢。
2.去年上半年疫情影響很多業績相對低基期,今年下半年要在維持高成長可能基期就已被墊高。
3.去年開始暴漲的股票都是在講漲價題材,無論是PCB、航運、面板、記憶體、晶圓代工、Driver IC、鋼鐵、紙類、銅價。隨著:(1)政府壓抑通膨;(2)新產能投入運作;(3)WFH的週期性需求消費滿足後,漲價是否這麼容易。
4.疫情並未如期好轉,群體免疫的時間也不斷延後。
我對台股指數短期要再創高也有些疑慮
1.電子權值股表現有限。台積電、聯發科等業績都沒有太多驚喜。晶圓代工漲價的故事,記憶體漲價的故事像是過去式,市場已有基本預期。
2.傳產權值股表現有限。航運熱潮結束,業績再好換不回水手回頭,鋼鐵漲價了大半年,下半年開始客戶拉貨趨緩,觀察優先。下半年只能期待蘋果新機是否能重回一些買盤,但看大立光、玉晶光、宣德、台郡等好像都沒有太多的表態。
因此在選擇上,會找下面特質股票:
1.產業的長線成長不變。
2.排除週期性的漲價個股,因為漲價個股多頭漲得兇,空頭也跌得兇。
3.市場目前關注度較少的產業優先,並且評價介於過去相對下緣。
4.過去受害原物料漲價,也許未來原物料價格修正,開始毛利率會轉佳。
目前有些頭緒,不過還要花時間研究細節。等有了一些方向再和大家分享。投資是這樣,即使努力了,也未必保證能賺錢,但不要灰心,這次沒賺錢,只要方法對,總會賺錢。投資很難,因為不會每次都是賺錢,賺錢開心大家都會,但要如何在虧錢依然能保持著鬥志和熱忱,樂觀地做該做的事,很難。
我們早該認清,股市原本就不好做,每次覺得「這次會不一樣」,其實都是一樣,只是時機到了沒。能掌握的永遠是自己的心態,不能掌握的永遠是市場的氣氛。我也還在努力,一起加油!
本文獲「股市隱者」授權轉載,原文:以前熟悉的股市,好像回來了
延伸閱讀
現在適合入手台積電嗎?達人:好股票買在好價格,才是好投資...
股市不好,想做短線賺錢?只有「這2種」型態會賺錢,否則小心大賠小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