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不知道怎麼著,最近又常常被很多年輕朋友問到這個問題:「我其實很想離職,但是我現在的工作才做1年,出去外面找工作,別人會不會覺得我穩定性不夠高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來講一下「穩定性」這個問題好了。我寫過一篇文章,談到NBA的球員轉隊來、轉隊去,沒有人會覺得他們穩定性不高,或者說,NBA球員的穩定與否,對球員績效和團隊績效的影響沒有那麼明顯。

可能是因為那個等級的選手在技能水準上已經到非常高的水準、彼此適應協調比較快速;也可能是因為籃球場上的表現受個人技能的影響程度較高,受到組織因素的影響較低。總之,大部分NBA球星在轉隊以後,不至於會有太大的表現落差。

一般職場上的員工卻不是這樣。一個員工在A公司有好表現,到B公司也想要有好的表現,往往還有很多組織的因素需要加以配合。當你剛加入一家公司,連請款要填什麼表單、出差申請流程是怎麼樣的、主管喜歡聽口頭報告或是書面報告等都搞不太懂,這時說要希望你能多快展現出和原來一樣高的工作績效,大概都有一點強人所難。

所以很多人會說,一個員工在一家公司任職的最初一段時間,產值恐怕是低於所領到的薪水的。這並不難理解,很多公司會試著做很多努力,提供新人訓練、指派資深同事給予協助或輔導(有些公司會有「學長姐制度」或「小老師制度」)、新人座談會等,目的都是為了縮短新人加入公司的磨合期,希望他們趕緊發揮戰力。

也別忘了,員工在即將離職前,常常會有「反正這工作完成的時候,我已經不在公司了」的心情,工作績效很可能會因而降低。我也跟一些當主管的人分享過,員工一旦提出離職申請,你要把他還願意在最後這段時間完成的任務當作是「多賺的」,這樣比較實際,你也會比較開心。

如果員工起心動念想要離職,大概工作產能就已經開始下滑了,一直到他提出辭呈,你找到下一個人,接手的人再把所有的流程、眉角都弄清楚、可以放心地把油門踩到底,大概會有一段不短的時間,是該職位沒有辦法正常發揮產能的。

我們並不是要討論員工離職是誰的錯(排名第1的往往是主管),但無論誰對誰錯,我們可能都會同意,當一個員工加入一家公司,如果短時間內就離職,那他帶給公司的產值大概是負的。

每家公司都想要解決員工報到後不久就離職的問題。比較好的公司會嘗試推動新人協助方案、提高甄選效度、改善組織文化、優化主管的管理能力、避免雇用穩定性不高的員工;至於比較糟的公司,則可能會跳過前面那些改善措施,直接把所有問題都推到「完全是那傢伙穩定性不夠」的理由上。

但不管公司好不好,結果就是每家公司都可能會跳過那些穩定性不高的員工 (好公司可能比較不會只看這一點,但那些公司也可能有較多應徵者可選擇),這就讓頻繁換工作的人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居於劣勢。

觀察工作穩定性,還要考量職位、產業、工作年資才充分

理解了這個現實以後,我們回過頭來討論一開始的問題:一份工作到底應該做幾年,才不算短呢?

有前輩認為2年算及格,也有專家認為1年以下太短,但就我來看,我會說沒有標準答案,因為這和職位、產業、工作年資都有關係。

不同產業或不同公司對這個問題就有不同的看法:我有一位高中同學,他大學念的是工業工程,畢業後就加入某製造業公司,如今他在該公司年資已經接近25年。但幾年前,他曾親口告訴我,他的年資還不到公司的平均數。我當時受到非常大的驚嚇,因為他公司全體員工的平均年資超過20年!

相反地,我自己加入過一家新創公司,記憶猶新的是,當我任職4年、決定離開公司時,大多數的同事都用「榮退」來形容我的離職。

對某些相對來說較穩定的產業或公司而言,你如果是個平均2、3年就換工作的應徵者,可以預期履歷表就是直接被刪掉;但台灣也有很多高科技公司,因為產業環境變動太劇烈,能夠在公司裡待上2、3年就已經是難能可貴,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落差。

另外也和職務有關:如果從事的是經過訓練就可以上手的職務、約聘、重複性較高的工作,面試官對你的工作年資通常會有較寬鬆的標準;但如果職務是屬於策略面、規畫面、大型或長期的專案,沒有個幾年是不太容易看出工作成果的,這時若你還是每幾年就換一次工作,就很難說服人家你寫在履歷表上的成績真的是你的功勞。

比方說,你是公司的總機,1年半後想要離職,理由是「發現公司沒有讓你有內部輪調的機會,所以只好去外面尋找其他發展的可能」,我認為大多數面試官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於,如果你是工作5年以後,才因為沒有發展的機會而決定離職,面試你的人反而會覺得「怎麼會需要5年才知道這件事情?」

不過,如果你被公司派去東南亞設廠,1年半以後就說自己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所以要離職,除非有很客觀的證據,否則很多面試官應該都會認為「背後恐怕另有隱情」。

類似的道裡也反映在年資這個因素上:如果你是剛畢業不久的社會新鮮人,考慮到你可能還在尋找職場的方向,加上往往也負責比較例行性的工作,工作個半年、1年就離職,還是有主管會再給你機會;當你出社會多年,大概就不適合再說你找工作時沒有想清楚,別人也就比較難以認同你仍然每隔一段時間就換工作的行徑。

另外,我們從學校畢業時,可以從事什麼樣的產業或工作,往往還有相當大的彈性,同一個班上的畢業生,有人到金融業工作、有人在軟體業、有人在消費性產業,這並不是太奇怪的事情。

但工作了幾年,你想從金融業跳槽到高科技業,就開始有一些難度了。同樣是業務、同樣是經常換工作,你總是在不同的高科技公司之間轉職,和你從高科技業跳槽去服飾業、然後再去傳統製造業,兩者給面試官的感覺還是會有些不一樣,很殘忍地,後者比較容易給人家「搞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的感覺。

身懷公司極欲尋求才能,就不怕面試困難重重

種種因素下,最後就影響了你會不會得到面試並被錄取的機會。然而在這之前,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市場供需」。

有時我會舉一個簡單但極端的例子:如果公司打算去外蒙古設立營業據點,需要一個會講蒙古話的員工,可以想像得到,在台灣會講蒙古話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我這時還會在乎員工過去是否有穩定工作的紀錄嗎?也許,但標準肯定會大幅降低。

如果你具備別人不具備的專長、待過非常顯赫的公司、完成過非常艱鉅的專案任務等,這時你過去的工作年資是否符合面試官的期望,說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但對於那些供過於求、專業門檻較低的職位,這時候,過去曾經頻繁換工作,就可能讓你失去錄取的機會。

我的結論是,大多數人力資源工作者對這個問題,總還是有一個共通的標準,一般來說,會認為2年以上算是不扣分(但也還談不上穩定喔)、1年以下就可能不及格。

如果那是你的第1份工作,那比1年還短可能會被原諒;如果你已經當到主管職,特別是某些任務週期較長的主管,那往往就需要更長的工作年資,你才能夠理直氣壯地告訴面試官「某任務可以說是我的功勞!」

本文獲「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授權轉載,原文:一份工作到底應該做幾年才不算短?


作者簡介_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

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大學念的是心理學,碩士念的是人力資源管理。曾任職於學術單位、顧問業、高科技製造業、IC設計業、半導體設備商、通路業、金融產業、網路資訊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超過20年。2006年,因緣際會開始的「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部落格」,對於職場生存提出很多銳利的觀察與見解,得到上班族、社會新鮮人的強烈共鳴。常有網友提出個人職涯選擇問題,尋求解惑……
著作:《揭密!萬惡人資主管的良心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