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新冠疫情期間,每次講課我都會問在座的學員,如果這波疫情打到你,被公司資遣,口袋裡的存款可以支撐多久?

「支撐3個月?」一半的人舉手。

「支撐半年?」1/4的人繼續舉著手。

「支撐1年?」再有一半放下手,全場只剩下1/8的人還舉著手,其他人紛紛低下頭,一副不忍面對這個殘酷現實的模樣。

我再問他們,周圍有沒有認識的人在疫情期間被減薪、放無薪假或資遣,他們全部都舉手。失業逼近到跟我們只有一肩之差,但是該恐懼的不是失業,而是存款不足以支撐失業這段日子。年輕人負擔輕,容易找工作,牙一咬就撐過去;中年人不一樣,工作難找,待業時間長,卻得養一家老小,存款尤其重要。

在我的斜槓進階班學生當中,不少是在外商任職,年薪動輒兩、三百萬元起跳,還有上千萬元的,領個10年或20年,是一般上班族難以想像的龐大金額。任誰都不會想到當他們失業了,居然也會喊沒錢花!剛聽到時,我愣住了,怎麼可能?妙的是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都是兩手一攤說:「賺得多就花得多,而且我哪裡會想得到像我這樣的人才也會失業…。」

存錢,比投資報酬率更重要

巴菲特是靠投資理財致富,他說,理財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正確的存錢習慣,他更進一步解釋什麼是正確的存錢:「不是花了錢之後,再將剩餘的錢存起來;而是拿到錢,先將要存的固定金額存起來,再去花剩下的錢。」

一般人是「薪資減花費等於存錢」,這種人存不了錢;正確的存錢公式是將存錢放到優先位置,亦即謹守「薪資減存錢等於花費」,先存錢再花費。在這個時代,人人都能說上一兩招投資撇步,存錢似乎是再傻不過的事。那麼請看看以下這道投資老師出的題目:「甲與乙的薪水一樣,甲每年存8%,投資報酬率只有1%,乙每年存1%,投資報酬率高達8%,30年後誰累積的金錢比較多?」

一般人看的是投資報酬率,一定選乙,可是答案居然是甲,而且甲是乙的8倍有餘!可見得存錢比投資報酬率還重要,而時間又比資金多少更重要,所以趁早存錢是最需要養成的第一個理財習慣。

打造大小收入安全網

有存錢習慣的人每每都能逢凶化吉,再加上時間效應,變得有錢數倍一點都不難;而不存錢的人每遇一次天災人禍,就被洗劫一次,有錢也會變沒錢。

受訪案例黑手阿丁,由於產業特性,經常失業。而且跟老闆爭取加薪時,即使區區100元,都像要拔掉老闆嘴裡的金牙似的,使得他認真思考未來,開始做兩件事,一是存錢,二是投資。他的薪水有7成是存起來的,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他的薪水不過3萬、4萬元,我連續問他3遍:「你真的存7成嗎?」

「不存不行,經常失業啊!」

失業過的人都知道,不能只有工作的收入。必須另外增加工作之外的被動收入;而且就算是工作,也不能只有一份工作、一份薪資,因為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禁不起任何一個小小震盪。

最危險的生涯是只有一份工作、一份薪資。一旦遇到失業,唯一的工作丟了,收入沒了,頓時陷入困境。假使有家庭,這個困境不是淒風苦雨可形容,而是狂風驟雨。父母都是這麼想的,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教育,因此千萬不要落到這步田地,讓自己悔恨不已。

藉此我提出「三足鼎立」的生涯觀,幫收入打造3支腳,至少有3個來源,分別是──

第1支腳:目前工作(我稱它是「單槓」,短期來說是大收入)。

第2支腳:其他工作(包括「兼職」與「斜槓」,短期來說是小收入)。

第3支腳:穩定的非工作收入(俗稱「被動收入」,像是利息、房租等)。

不同年齡,不同理財重點

趁早在年輕時存到第一桶金,再做進一步投資理財,不躁進、不盲動,下一步是趁早擁有穩定的非工作收入。雖然還不到財富自由的階段,但是遇到失業時,頭一低就能輕易閃過,就地站起來,而不是身陷泥淖,不可自拔。我整理出5個生涯階段,在工作與金錢各別需要做合理的比例分配如下:

1. 20幾歲:工作+學習階段。

2. 30幾歲:調薪+存錢階段。

3. 40幾歲:高薪+理財階段。

4. 50幾歲:被動收入等於主動收入。

5. 60幾歲:被動收入大於主動收入。

股市下跌不是無常,而是正常的情況;想要成功投資,就是去適應股市的下跌,而不是離開股市,因為你不會知道下跌何時會發生,會跌多少,何時會再止跌回升。失業也是,我們要做的是適應失業,而不是離開就業市場。怎麼適應?有錢,人生才能自己做主,而優先存錢是邁向財富自由、人生自主的第一步!

書籍簡介_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

作者:洪雪珍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1/07

作者簡介_洪雪珍

學歷:政大新聞系、台大商學所
經歷:yes123求職網-副總經理、自由時報行銷經理、台北愛樂電台協理兼行銷總監、聯合報主編
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哪有工作不委屈,沒有工作你會更委屈》《要獨立老,不要孤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