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損益表最「離譜」的產業──壽險業財報解析

壽險業是所有產業中最特殊、最難懂,會計準則最怪,損益表最「離譜」的產業。往往大家認為它應該賺大錢時,它虧了;當大家認為它應該會虧時,它反而賺了;可以說,壽險業的財報就像天書。

2020年第1季,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無論是債市或股市價格均受到大幅影響。在一片哀嚎聲中,4月初以人壽為主的國泰金,公布旗下國泰人壽第1季獲利達152億元,較去年第1季成長236%。消息傳出,引起懂得人壽保險業的人一片嘩然,認為不可思議。有人認為國泰人壽報表有問題,這倒是冤枉了國泰人壽。我所認知的國泰人壽是一家正派經營並且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好公司。

如果看得懂壽險業財報的人去研究財報內容,又會得出與財報損益數不同的結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壽險業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向要保人(繳錢的人)收取保險金,然後將所收的保險金拿去投資在下列資產上:股票、債券及基金(受益憑證),以賺取股息、利息及資本利得(買賣價差)。投資商用不動產,以賺取租金及資本利得。或是放款出去,賺取利息。壽險業的商業模式中的收入,就是由利息、股利、租金及資本利得所組成;主要成本就是保險責任與理賠、佣金及各項後勤支出。當壽險業吸收的保費足夠多(至少1兆元以上),又經營得法時,才能在「長期的基礎上獲利」。在此你要記住「長期的基礎上獲利」這個觀念。

在所有行業中,壽險業的損益表是最不真實、最做不得數的損益表。如果你要相信它的話,倒不如相信川普正致力於節能減碳救地球。這句話不是說壽險公司有做假帳,事實上,壽險業者也大多正派經營,而且我們的主管機關保險局監督力度很強。

讓壽險業的損益失真最重要的原因是,壽險業的獲利模式是透過長期投資來獲利,長期投資的標的,例如蘋果公司發行的30年期公司債,短期間會因為利率、股價及匯率(壽險業70%的資金投資海外資產)的變動而劇烈波動,但長期平均而言變化會小很多。可是損益數字每年、甚至每季都要計算出來並公告給投資人看,這讓短期內因為利率、股市及匯率的波動對財報的影響,被無形中放大數倍加以檢視,有時甚至成為政府及社會的關注焦點。這就如人家在釀造傳統醬油,醬缸必須放在戶外一段時間,讓醬油藉由風吹雨淋、溫度、濕度的變化而逐漸純化。可是買醬油的人天天看著醬油,只要太陽大了就說溫度會太高,只要雨淋就說會淋壞,搞的好像釀醬油是一個風險很大的產業。

此外,台灣外貿長期以來一直處於順差情況,為了壓低新台幣匯率,只好壓低利率。這讓壽險業債券方面的投資很難獲利。為了賺取較高的投報率,壽險公司紛紛將資金匯往海外投資外國債券。依媒體報導,壽險業海外投資的資金比重將近7成,總金額超過17兆元。這麼高的海外投資當然會產生龐大的匯率風險,為了降低衝擊,壽險公司大多會從事避險,只是其避險的效果(損益)不會被列在本科目中沖銷兌換損益,而是列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負債損益」中,這就會讓壽險業每年呈現的兌換損益金額往往比實際數高很多。

幾年前,壽險業喜歡將股票及基金的投資放在「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放在這個科目的好處是,投資的評價損益不用放在正式損益中,直到真正處分時才一次認列在損益表的正式損益中。例如壽險公司今年花50億元買了一檔股票,年底時這筆投資跌到45億元,因為沒有賣掉,這5億元不會被正式承認損失,不會減少EPS。當3年後這檔股票被以60億元賣掉時,整個10億元的處分價差才會被當作出售當年度的正式利益,並增加出售當年的EPS。壞處是如果有評價利益的話,在未出售前也不會被正式承認利益,不會讓當年度的EPS增加。這個會計方法頓時成為壽險業規畫損益的天堂,因為損失可以遞延,但是有利益時可以靠著出售來實現獲利啊!

這項會計規定後來改成,大部分的股票及基金都必須改列到「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改列科目後的股票及基金,依市價評價之評價損益必須立刻列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負債損益」中,成為正式損益。換句話說,規定變嚴了!可是這樣做會讓壽險業的損益劇烈波動,對壽險業的影響實在「太激烈了」!

為了避免太過刺激,國際會計原則就改說:「這樣好了,你們記帳時先按新的會計原則來做,然後再將這項原則改變的影響數,用「採用覆蓋法重分類之損益」這個科目把它消除。換句話說,這項新的會計規定等於不適用在壽險業身上。因為這個規定只限於壽險業採用,所以「採用覆蓋法重分類之損益」這個科目是壽險業獨有的科目。也就是壽險公司大部分的股票與基金投資,雖然帳列「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但仍然適用舊制的「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其資產的評價損益不列為正式損益。

以台壽保2019年為例,其當年度共承認了263億元「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負債損益」,但反手間就將其中的121億的評價損益,透過「採用覆蓋法重分類之損益」這個科目,轉列到非正式損益(其他綜合損益)去了。

2020年第1季,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股市大跌,在一片哀嚎聲中,國泰人壽第1季獲利達152億元,較去年第1季成長236%。消息傳出引起市場一片嘩然,認為不可思議。其實就是拜壽險業這項獨有的會計規定所賜!

疫情拖累5大壽險公司2020年Q1投資績效皆大虧

單位:億元

壽險業的會計準則非常複雜,損益表的呈現方式更是化簡為繁,更可以依會計原則穩定短期損益,壽險業的損益表基本上無法允當表達壽險業短期的真正損益狀況。但是因為壽險業主要是從事長期投資及長期保障工作,只要利率、匯率或股債巿有波動,對資產價值就會產生重大影響。投資人投資壽險股或以壽險為主的金控股,宜以長期觀點看待之。如果要看壽險業短期真正損益數字,比較可以允當表達其損益數字的,應該是去看本期淨利(正式損益)加上其他綜合損益(非正式損益)合計的綜合損益數。


活動連結


書籍簡介_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


作者:張明輝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0/08/05

作者簡介_張明輝
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美德州大學會計碩士、台灣大學商學系會計組。曾任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資誠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磐石獎評審委員,並擔任台灣大學、中正大學兼任教授,以及東海大學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