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年度原以為將會是中美貿易大戰後,一個美好新的一年,然而2月突然迎來武漢肺炎,從此世界圍繞在封城不封城、搶口罩、呼吸器還有搶疫苗的種種言論。
我國目前醫療環境,在健保體制下,對於國民就醫的容易度、密度、滲透度及醫療費用等,在相對比較下,成果的確是讓其他國家人民所稱頌、學習的對象。但就在疫情平穩及趨緩時,健保署突然於6月9日公告352種醫材上限,所稱的理由是可以讓國民得到最合理的醫材費用及不影響到其醫療品質;但為何該公告後來受各界醫界批評後,便在總統蔡英文及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表示應有所研議後,便就此撤回該成命,然而這有因此改變我們的醫病關係與醫療體系?
目前看來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醫療院所與健保合約關係困境
由於我國2019年12月止,全民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合計達2萬1,435家,特約率92.57%;另有特約藥局6,516家,保險對象可自由選擇醫療院所,接受醫療照護服務,而99.82%以上的國人納入健保,除非具有高度知名度或醫療門檻的醫療機構,如未加入健保體系,是不容易在這個醫療界生存下去。
時逢今年8月,健保署將再公告藥價的調整,而每次的藥價調降總額,勢必再次的壓縮市場的用藥環境,殊不知,經歷經6月的醫材特定項目的上限所造成的風波,已然成為醫界的共同問題外,所有必須依靠健保資源生存的醫療院所,勢必將念頭動到就醫者身上,再做其他推銷或成本上的控制,甚至可能做不必要的重覆性醫療,以取得更多的健保點數補貼。
二、醫療產業技術與資金高度傾斜
目前由於開發新藥,一般時程短則5年長則10年,且開發過程所投入的心力及經費,非一般之製藥業所能承受,且該藥未來也未必能通過各項檢驗及上市,成為一個失敗的作品;另外醫材套件及設備,除了上述問題外,也仍然有屬地別、區域別及該領域常有的規格及規範,已不是開發新技術便能成為有效及意義之產品,其最後也可能無法在市場上能有效的回收,更別說是獲利。
近期國家代表隊,協助國家生產防護衣,近日卻因衛服部減量徵收,造成投入的企業主重大的損失,雖然主管機關出言承諾出資3億2,000萬元做協助,但仍是杯水車薪;更重要的是,國內所生產之口罩,其生產之廠商,未能取得國際所要求認證之歐盟CE認證及美國AAMI認證,縱然我國承認,但畢竟國內市場小的情況下,所生產的防護衣,肯定無法有個出路,這對於當時投入的企業叫苦連天。
三、經濟萎縮與市場規模不足
我國不管在醫藥或醫材的市場上,除了上述因健保制度造成企業經營能力壓縮外,也因為國內法規上未能在原則上立法,而是例外上開放,例如近期醫材上限天花板問題,如非經醫界反彈及總統蔡英文關心及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求應再溝通下,相信這政策肯定已如公告確定執行!所幸最後做了個正確的決定,廢除該公告,否則該政策勢必將在未來對於醫療產業再造成不一的衝擊。
我國不管在製藥或是醫材上,仍有為數不少的隱形冠軍,但仍有業者在協助代工、研發及貼標領域上,選擇不自創品牌,成為最有能力的研發及製造商,實在是因為醫療業界都需要高度的人力及資本投資,更別說是至少都是20年經營以上的集團性跨國性企業,這仍然是一條漫長且不確定的道路!因此,如能在其本業上不再受價格上競爭,便能成為一備具競爭力的企業了。
四、政策角度跟不上市場快速反應
近幾年來,傳統醫學不斷在轉型為智慧醫療,其中又以人工智慧(AI)是未來重中之重。由於AI運算能直接計算出各項疾病其病灶部位所占比例,並進而量化每一種疾病的輕重程度,大幅提升臨床診斷效率及追蹤各項可能產生因子的變項及判別,而每每一個新創企業在競爭中,所應具備的技術潛力和應用上更須具有前景與未來的競爭。而台灣的數位醫療已持續地蓬勃發展,除了應結合AI及大數據分析外,如再加上雲端資料庫的共享與運用和整合,都能在未來的產業形成影響力與產業上具領導地位。
此次新的疫情,政府除了給予更多的國家隊資源的整合及政策統合,在執行上,很可惜仍然只存在於行政上的協助!在法規上,卻未能對於企業或產業上有更裨益,也造成企業在產業創新、融資、產業結合等,無法就其產業特性,為統一性的法規整合;反而各部門各有法規考量,無法為產業做一系統性的法規策略,至為可惜及遺憾。
五、全醫療產業與醫療意識
健康的生活與就醫能力應該是國民的權利還是社會福利?由此次的疫情,可作為一個具體的分野,即使是美國,一般的人仍然對於能享有社會福利的就醫權深感渴望,但就我國普遍的就醫福利,已成為一個相對廉價及權利的概念,筆者家庭也是全民健保的受惠者,若非政府的健保政策,這對一個中產家庭而言,可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甚至是破碎。
現今,全民健保改革,時任陳時中部長初言要調整保費之議題,便曾遭言勇氣可佳,可見健保的政策,在財政、對象、使用對象及需求者而言,仍然是一個潘朵拉的議題,但為了我國全體國民健康及健保措施,仍然須長遠就醫療產業作整體性的法規建置,不該各部會各自立場!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醫療產業改革》
1.法規面:對於該產業,除法規調整外,政策也應鬆綁,以利產業因應國際競爭之現實。
2.稅制面:稅制減免或減,畢竟這個產業除了成效時程長外,資金之投入皆是高風險及不確定之新興領域。
3.人才面:白領及藍領外勞引進,應就跨部會調整,如科技部、工業局、工研院及勞動部等,對於人才及人力的引用,其視野應更具國際觀,更可甚者,如任職一定之年限,可給予居留權之特別待遇,以利人才的多元性及人力資源的延伸。
4.教育面:每一國家重點發展的領域,其思考一時也說不完,但就醫療產業,人才的培育,亦應容許各校各自發展及給予補貼,畢竟從一個學程之教育,短則4年長則10多年,這已成為一個國家的戰略角度來思索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
醫療意識教育》
醫療意識教育,就如同國民健康教育一般,應生活化而非專業化,且應成為一通常性之國民素質。我國近10年來有關於醫療問題,散見俗稱白色巨塔、醫療糾紛、醫療浪費、醫療自費(保險化或福利化)等,常隨著社會議題及媒體的陳述等,已成為議題,但一直以來,對於醫療,本應是不管建立在社會福利或自費(一定合理程度或保險化)等,卻都存在一個費用問題及合理使用的價值觀,如此,對於未來公共政策的討論,相信會有一個比較可以溝通的基礎,而非流於過多立場及感受上的發言。
本文獲「理財+1課」授權轉載,原文:從新冠肺炎看我國的醫療關係與醫療體制困境
作者簡介_理財+1課
有雙關意義,是「理財家醫科」的諧音。
我們是對推廣正確理財規劃有著熱情使命的CFP(國際認証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組成。
肇於國人通常將「理財」與投資,或單純的購買理財商品劃上等號,而相關的如收支,信用,風險,稅務,投資等管理或是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生理財目標設定,及財商教育,經常忽視或是欠缺而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以「理財家醫科」、「駐診家醫」為核心,撰寫理財科普文章並不定期邀約相關領域的「專科醫師」駐診, 為您的理財學習永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