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有一次跟一個年輕人約在咖啡廳見面,到的時候看到他正忙著在打電腦。幾分鐘後他跟我說,他剛剛把客戶要買的商品在線上下單完成了。原來他賣的的是一家印尼公司的期貨商品,他説是本金保本、每年配息6%,滿受到客戶歡迎的,所以他生意不錯。我當時就在納悶:一是6%配息其實也不算高到什麼地步,大家接受度這麼高嗎?二是期貨商品一般都是企業拿來做避險之用,如果他們有能力配給消費者6%利息,再加業務員佣金,那他們應該可以賺到可能20%以上。如果他們技術這麼強,自己做自己賺就好,何必來找散戶的錢來做投資?他說他們常常在大飯店等地,辦豪華的業績表揚大會。不過大約1年後,在新聞上就看到這家公司被檢警取締,他們捲走了新台幣52億元,導致2,500名投資人受騙。

業務員來推銷說你的房子現在沒有貸款了,貸款利率這麼低,你何不把它貸款出來,來買一張每年配息18%的保單?這樣扣除房貸約2%的利息後,你還可以賺到利息價差、本小利大,你聽了不禁怦然心動。買了之後才突然發現這個配息不是保證的,它本金也不是保本的,你可能投資本金虧損了,但是還有20年的房貸要還,金管會宣布說自2020年7月起,將調降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因此7月後保費可能會漲10%~30%。於是你可能就常常接到從業人員打給你的電話,催促你趁沒有停賣前,趕快買這種末代保單。

一個奇特的現象是台灣永遠有一批人,在銷售各式各樣的地下金融商品,隨便都可詐騙幾十億、上百億,讓投資人損失慘重。結果最近一個法院判決:投資人告贏當初招攬的業務人員,但是法官判決投資人要為自己的損失負一半責任,法官認定他僅為獲取高額利息,甘願涉險投資,因此認定他應承擔一半損害。

因為替客戶提供財務諮詢的服務,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客戶在理財上的行為,有些人很積極理財,把自己的財務打理的不錯,有些人則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以下舉幾個方面可以提供參考:

1.常常根據停賣效應買保險,保單可以符合你的財務目標嗎?

金管會在5月表示,為因應全球央行降息、市場零負利率,自2020年7月起將調降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因此7月起保費可能會漲10%~30%。受到影響的是有保單價值準備金的終身型險種及長年期主附約保單。雖然金管會嚴禁用停賣效應來推銷保單,但是你可能接到不少推銷電話:保費要漲了,再不買你以後就買不到了。

以前曾經幫一個客戶整理她的保單,他們全家一年保費約130萬,因為她買了不少儲蓄險。我請問她買這些儲蓄險的用途是做什麼的,她說是為了退休規畫用的,於是我們幫她整理了一份保險金未來給付的現金流量表。因為她買的都是每一年,或是每隔幾年給付一次的的保單。結果報表顯示這些保險金的給付,不是完全可以符合她退休的需求:有的年度給付比較多一年15萬、20萬不等,但是有些年度是零。依照這種現金流流入的預估,這些保單恐怕無法完全滿足她退休規畫的需求,因為退休是每年都需要退休生活費的。但是那是以前在保單預定利率7% 、8%年代的保單,現在這種保單根本買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宣告利率變動式的年金保單,或是配息型的投資型保單。

我們會建議客戶用合適的金融商品工具等,來逐漸累積完成財務目標,而保險就是其中一項工具。它是你可以利用它來完成你保障、退休規畫等需求的工具。你應該依照你的財務目標來規畫保險,不要在從業人員以停賣為藉口的推銷下,去倉促購買保單,從業人員找你推銷,他們只是賣力在做他們的工作,這沒有對錯。不過如果沒有事先規畫好再來購買的話,你可能就會出現上述這個客戶類似的狀況:花了一堆錢,但是買到的保險卻無法滿足你的需求。

以後儲蓄險將在台灣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配息、附保證給付的投資型保單會大行其道。不過投資型保單的本質就是投資、就是會有風險,在這種投資環境瞬息萬變的時代,保險公司要如何可以做到保證給付、是如何保證的? 這些都是未來你可以留意的重點。

美國聯準會6月利率決策會議,現行利率水準維持在0~0.25%不變,目前逼近零利率水準將維持到2022年底。現在抱持現金為王的觀念恐怕是危險的事,因為逼近零利率的水準,過多的現金將會被通膨蠶食,購買力降低。用72法則來算:通膨率用3%計算,24年後你現金的購買力將會下降1倍。定存現在不到1%的利率,勢必無法趕上通膨,儲蓄險保單的實質利率其實也好不了多少。買保單之前,應該是針對你的財務目標好好思考一下:用什麼工具是比較能夠來完成目標的,而不是一窩蜂的在停賣效應下去搶買保單。

2.地下金融商品詐騙頻傳,投資失利你也要負責

地下金融商品總是層出不窮,如果我們的消費者改變不了追逐高報酬、不會查證的習慣,類似印尼期貨商品,這種事件永遠都會繼續存在。不過2019年7月30日這篇報導就值得你關注了:<千禧集團違法吸金遭索賠 法院認投資人應承擔一半損害>,報導中說吳姓印尼期貨商品被害人指控陳男等人詐騙害他投資虧空,提告索賠美金13萬元;台北地院認為,吳男明知千禧投顧運作模式,顯然與一般存款或民間金融活動不同,僅為獲取高額利息,甘願涉險投資,認定應承擔一半損害,因此判被告只需連帶給付一半金額、即美金5萬5,525元(法官審理認為吳男受損害金額應為美金11萬1,050元,不是13萬元)。這樣的判決對投資人具有指標性的意義:意思是你要自己留意投資風險,即使是非法的投資工具,到時損失了你也要負一半責任。

2018年也有一個富南斯詐騙案吸金約300億元,他們號稱每月保證獲利16%,半年回本、1年翻倍。這家公司贊助F1賽車、常舉辦大型活動請大咖明星演出。不過如果你在在網路搜尋Financial.org,也可發現不少該公司涉嫌投資詐騙的文章,以及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金融監管機構警告的資訊。在它的事件爆發前幾年,在一些網站例如Mobile01上面,其實就已經有不少人在討論這個。稍有金融常識的也知道,在現在銀行定存利率不到1%的年代,它怎麼有可能一個月可以保證獲利16%? 如果他們技術這麼厲害,他們只要公開募資,一定就一堆人投資他們了,它根本不需要直接找消費者,做1萬美金這種小額的投資。所以碰上自己不孰悉的投資商品,真的要多方查證一下,否則碰上這種詐騙你可能求償無門,即使走法律途徑打官司,法官也會認定你應該為自己的投資負一半責任,你也無法完全拿回你投資的錢,你能不更加小心嗎?

3.對金融商品不要有不切實際報酬的期待

在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投資環境一片大好,你做投資一年能夠賺20%、30%是不難的。有些人也推出保本型的商品,它可能是95%的錢拿去投資,5%的錢去買衍生性金融商品選擇權等。如果衍生性商品獲利,會讓整體投資收益上升,因此如果95%錢的投資有虧損,它可以拿衍生性商品的獲利去彌補,讓本金做到保本。以前是真的有本金保本的商品,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真正保本的商品了。

也許你遇到過金融從業人員跟你說:定存利率太低,可以買可以配息、又保本的商品,這真的是誤會大了。他所說的保本跟你想的不一樣,他想銷售給你的是類全委投資型保單,這種保單是可以月配息沒錯,但是不保證一定會固定配息,保本也不是你想的投資本金的保本。

你可能用500萬買了這種保單,你希望它本金不要虧損,每月還固定配息給你。不過這種保單的保本是身故保本、不是生前本金的保本。如果投資人身故,他的受益人可以領到一筆身故給付,而這金額不低於你原本投資的本金,因此號稱保本。但是你買這種保單,就必須額外支出一筆依年齡增加而提高的危險成本,年紀愈大的保戶,危險成本自然就愈扣愈多,保單帳戶價值也會跟著縮水。也有可能你的保單會中途停止,因為萬一投資虧損時,保單的帳戶價值已經不夠支付這危險成本了,保單就會中斷掉了。請參考我以前的文章:申請房貸來買基金保單,風險可能比獲利還多很多!家庭資產沒有2,000萬,別下賭注

另外一個是保證給付,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配息並非100%確定的,當每單位撥回資產基準日單位淨值低於一定水準時,就沒有資產撥回(即配息)這回事。而且當投資虧損時有可能會用本金來配息,因此淨值往下掉,你可能賺到配息,但是投入的本金卻是虧損的。後來業者推出保證給付的商品,當淨值低於配息門檻時,由壽險公司接手,壽險公司保證繼續月月配息。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壽險公司提供保證給付你也要付出成本,從一家大型壽險公司的DM看到,保證給付的費用是一年投資標的價值的1.17%。

現在的商品複雜程度愈來愈高,如果你要投保就不要聽信從業人員簡單幾句:利息比定存高、保本有固定配息就買了。你應該問清楚幾件事情:例如:保本是本金保本?配息有固定配息嗎?以前的配息紀錄如何?有配到本金嗎?這幾年來它淨值的變化如何?辛苦賺錢不容易,千萬不要倉促買商品,否則如果你在投保文件上都簽名了,代表你已經同意接受該產品的投資風險,有任何虧損你都必須承擔。你很難去跟保險公司理論說:從業人員沒有告知風險害你虧錢,因為你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作者簡介_廖義榮

作者擁有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公益/私益信託設立諮詢,及在企業推廣EAP員工協助方案:員工理財教育與諮詢。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聯絡信箱:jose.b123@gmail.com。

網站:https://ifacfp.com/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