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

你應該做的事1.領到薪水先存下固定金額
操作方法:建立A、B帳戶,設定每月自動轉帳

累積財富的第1課就在於儲蓄,無法儲蓄,其他一切都是空談。關於儲蓄,最有名的必勝公式就是:「收入-儲蓄=支出」。

影響儲蓄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養成習慣,儲蓄的過程一如減肥,剛開始很痛苦,等到適應後,儲蓄的行為,會形成一種自動的習慣,你會愈存愈容易,愈存愈多。

只動用零用金帳戶
減少不必要支出

剛開始,可能每月只能存到薪水的3成,接著可能5成,如果你與父母同住,食宿受父母照顧,甚至8成的薪水都能存下來,所以,職場新鮮人領到第一份薪水,不要急想著吃頓大餐或買支iPhone來犒賞自己,先把要儲蓄的錢扣下來,剩下的,才是你可以花的錢。

 

準備預先扣下的錢,該用金額或比率來計算?沒有絕對答案,可視個人偏好,不過用真實的金額,對自己會比較有「感覺」,在累積過程中有具體而明確的成就感,這種正向的刺激,更有助於達成儲蓄目標。

譬如薪水3萬元,計畫每個月存下1萬元,1年之後就有12萬元,經常以可累積到的金額來刺激自己,讓儲蓄的過程,像打電動一般,有不斷得分的感覺。

以主持《吃飯皇帝大》(編按:已停播)走紅的美食藝人陳德烈,早年在廣東餐廳當學徒,薪水有2萬元,因為他住在家中,只有上下班騎摩托車的油資,工作時間又長,幾乎沒有時間花錢,結果在不怎麼刻意努力下,1個月居然可以實存1萬8,000元,1年存個20來萬元,是輕而易舉的事。沒想到他因為外型搶眼,因緣際會下有機會兼差拍廣告,第一個電視廣告,只是拿著餐盤走在男主角後面,就有1萬元入袋,等於是半個月的薪水。

照理說,收入大幅增加,財富應該可以快速累積,實際狀況卻不是如此,因為賺錢容易,反而讓他開始養成亂消費的壞習慣,跟朋友吃飯、唱歌,他就會很大方的埋單,也很愛買衣服,「那時常覺得錢花不完,看到帳戶裡有錢,就想要快花光光,是個標準的月光族。」陳德烈說。

直到當完兵後,看到自己帳戶少得可憐的數字,他重新覺悟,擬定儲蓄新計畫,他跟爸爸商量,將收入與支出分成A、B兩個帳戶,收入統統存入A帳戶,由陳爸爸每月保管,每月只轉帳固定的零用金到B帳戶。

剛開始,陳德烈也是每個月把零用金花光光,但慢慢再養成控制支出的習慣,減少不必要的交際應酬之後,陳爸爸可能2個多月才需要再轉一次零用金進他的戶頭。當習慣一旦養成,存錢就是這麼輕鬆的事。

你應該做的事2.找家人一起執行,相互監督
操作方法:定期召開家庭會議,設定共同理財目標

儲蓄需要紀律,如果怕自己欠缺紀律,可以找尋目標一致的人來共同努力,彼此相互監督,則效果必然更好。

由於金錢是較為私密的事,通常能為存錢設定共同目標者,若不是情侶,就是一家人,透過家人一起追求共同的金錢目標,也能增進家庭向心力。

把配偶當成財務合夥人
將小孩列入儲蓄重要一環

管理資產超過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50億元),同時也是暢銷理財書《富貴成雙》作者大衛‧巴哈(David Bach),就特別強調理財應把家庭視為共同體,夫妻共同設定理財目標,並一起執行,更能加速家庭資產的增值速度。

大衛‧巴哈鼓勵夫妻兩人執行財務雙首長制,將配偶當成合夥人,將家庭的收支一一明列,共同討論,並擬定兩個人共同的財務目標和執行計畫。

除了夫妻之外,小孩也是家庭儲蓄計畫重要的一環,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祕書長陳琬惠指出,金錢教育是生活教育,父母應分階段讓孩子練習參與家庭財務計畫,同時開放性地和孩子討論,不限制孩子要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父母往往也能從這樣的練習和孩子的反饋中,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啟發,甚至是情感層面的支持力量。

《Smart智富》月刊曾經報導過,一位在市場賣炒米粉和豬血湯的普通攤販陳榮求,從小家境不好,一家十多口,擠在十幾坪的小房子裡,這激發他的買房夢,為了達成這個夢想,他貸款500萬元,設定要全力還清房貸的目標,號召全家4個人一起為這個目標存錢,除了儲蓄之外,手上最多還同時跟了7個互助會,以會養會,每個月會款高達近10萬元,硬是在5年內就還清500萬元的房貸,全靠一家人齊心協力才能達成。

但是知名主播,也是帶領全家存錢的達人岑永康特別提醒,為共同目標縮衣節食,不見得人人做得到,尤其夫妻價值觀不同時,更易產生衝突,此時應該多體諒,先尋求共識,並設法激發每個成員對自己貢獻的價值感,不要輕忽每位成員的力量,給「做不到」找理由,例如:「太太自認花錢不奢侈,沒什麼空間可省;先生覺得衣服不必體面,但吃飯一定要講究等。」其實只要願意修正消費習慣,大都能再省出錢來,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你應該做的事3.薪水若提升,儲蓄也要增加
操作方法:把加薪的50%放進儲蓄帳戶

你應該設法讓賺錢跟儲蓄都變成快樂的事,隨著你的薪水逐漸升高,屆時會有較多的錢可以儲蓄,但你如果太貪心,一心只想把多出來的薪水存起來,拚命想讓帳戶數字快速增加,這種作法並不切實際,有時可能欲速則不達,因為你必須給予自己適度享受金錢所帶來的快樂感,這會激發你賺更多錢的動力,也會讓你在儲蓄的過程中,覺得這是件帶來快樂的好習慣,而不是痛苦的淵源。

德國富豪,也是知名理財作家薛佛(Bodo Schafer)就在其著作《35歲開始,不再為錢工作》提到,一般來說,我們的生活支出會隨著所得同步增長,但如何避免花得太多,以致存錢太慢?或是花得太少,導致生活索然無味?薛佛建議,把加薪的50%放進儲蓄帳戶,因為你已經習慣未加薪前的消費水平,多存這50%,你不但不會覺得這是犧牲,反而感覺自己的生活水平向上提升了,要注意的是,物質欲望增加太快絕對不是好事,因為你將很快適應新的物質水準,而新增的儲蓄卻能大大改善你的儲蓄率。

書籍簡介_好習慣自動存千萬(修訂版)

雜誌名稱:Smart智富月刊:好習慣自動存千萬(修訂版)
出版社:《Smart智富》月刊
出版日期:2019/10/18

內容簡介_自動有錢圓夢
從小就是個愛做夢的人,想背著魯特琴去流浪、想駕船環遊世界、想種一片香草田、想寫一本長篇小說,甚至想開一間拉麵店每天只賣50碗……

所有這些不負責的天馬行空想法,在踏入社會後,全數被財務現實的焦慮感給擊碎。從領到第一份薪水開始,並沒有太多喜悅,而是汲汲於如何維持這份收入,並努力爭取更高的收入,從此,人生就是日復一日搭車上班,面對無止盡的會議,那些年少夢想,逐漸變成幻想,飄到九霄雲外。

隨著年紀的增長,累積了一些金融與財務知識,開始認真去思考人生的財務大計時,才驚覺自己在懵懵懂懂中浪費了好些年,而人生並沒有後悔藥,丟失的日子已經回不去了。

如今一些很有想法的年輕人,從領到第一份薪水開始,就建立了良好的財務習慣,譬如設定儲蓄與投資帳戶,每月固定達成預設的儲蓄與投資標準,有些人甚至可以存下8成薪資,或是把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拿去還房貸。坦白說,20幾歲的我,曾經覺得這樣做真是太辛苦了,壓力一定很大吧!所以當年的我推遲了購屋計畫,現在回頭看來時路,卻發現給自己太多的寬裕,並不會降低財務的不確定性,也不曾有機會實現年少的夢想,反而隨著年紀增長讓自己更加不安。

如果能及早建立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會形成自動運作的系統,隨著時間的積累讓家裡的財庫自動變有錢,那麼就算每個月的可支配所得並不高,你還是可以花得安心自在,而不必總是處處擔驚受怕,煩惱完這個月的家計,又要替未來的退休準備而憂心。

電影《刺激1995》有一句台詞是:「忙著活或忙著死」(busy to live or busy to die),衷心希望每個人都有財務自由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不是被趕著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