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平均每三秒鐘就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截至2018年,台灣估計有超過28萬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平均一年將增加一萬人。失智症,已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是一種疾病,很多人誤以為人老了自然會失智,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正因失智人口增加猶如失速列車,為響應政府2025年失智友善台灣之願景,憑藉著社會公民之責,富邦人壽攜手商周集團共同於台中、新北、新竹等地打造「新手失智家庭分享會」,透過醫師與專家的「專業作伴」,及園藝治療手作課程,日前在台中及新竹兩場分享會引起暖心迴響,給予新手照護者支持的同時,更讓大眾了解照顧好現在的病友,就是在為未來舖路。
「失智症是國人應共同面對的社會議題,富邦人壽長期投入關懷失智,不僅號召全台三萬名員工完成線上培訓,成為失智守護天使,提升自己對失智症的病識感外,其實失智症患者的照料會為家屬帶來極大的壓力,為了減少新手失智家庭面對照顧與醫療的不安與擔憂,富邦人壽連續幾年舉辦關懷失智症相關活動,期盼能在關鍵時刻,對社會、對他人伸出援手。」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一語道破初心,「透過溫馨、互動的分享會,提醒社會大眾對失智症應多理解、早行動,建立對失智症的正確認知。」
失智症非高齡專利 勿漠視需提早關注
這次的分享會有別以往,特別點出「年輕型失智症」這個新議題。一般人常以為失智症好發於老人,其實也有不少年齡低於65歲的患者,由於發病時間年紀較輕,導致患者與家屬都不願正視,而延緩就醫時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賴德仁便在會中分享,「年輕型失智症病因之一,來自遺傳性的家族病史,如有前期病徵出現,建議可先透過基因檢測初步判斷是否罹病;但要特別提醒的是,年輕型失智症病狀多樣絕不可輕忽,建議可透過多動腦、多運動、多與人互動來預防。」
針對失智年齡的下修,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也表示,「積極活絡自己的社交生活,並掌握「三動原則」來預防失智症,包含動身體、動大腦、動生活,不僅能延緩腦部老化,也可以使自己的身心狀態保持良好。」由於失智是多樣化的,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呼籲,「千萬別漠視,特別是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的病程進展快速,且患者通常是家中的重要支柱、經濟來源或決策者,因此照護者多為配偶或子女,他們的心情調適,在照護之路上就更顯重要。」
協尋手鍊結合手作療癒
多管齊下攜手營造友善失智照護
至於要如何判斷失智症,會中的專家們建議,第一次就醫時,若長輩的主要症狀是典型的記憶力衰退,此時只要是受過失智症相關訓練的醫師,都有能力判斷是否為失智,以一般科別來說,看精神科或神經內科皆可。不過由於失智症病狀複雜,不同症狀仍需不同專業醫師來診斷。
年僅26歲的女兒伍如琳分享了自己照護62歲、罹患年輕型失智症的母親的歷程,從確診到陪伴,她了解失智症雖不可逆,卻也不是無藥可醫,而穩定媽媽的心理情緒最為重要。因此透過園藝手作活動,藉由觀察植物生長,不僅能刺激患者的腦部運作,也讓照護者及被照護者轉換心境,有了良好互動。
基於照護家庭對於失智患者無法找到回家的路的擔憂,富邦人壽與老人福利聯盟三年來一起推廣失智患者配戴協尋手鍊,並與全台100個失智相關診科合作,推動醫師確診送失智協尋手鍊模式,讓照護資源能第一線滿足需求,配戴成長率達33%、走失被尋獲率的患者近100%。
「面對失智海嘯,大家在認知與準備上都是新手,富邦人壽持續舉辦關懷新手家庭失智分享會,讓每個人都對失智症有正確的認知,對未來有妥善的準備心理與行動。」富邦人壽公關廣宣部長陳姿瑛表示,這條沉重且漫長的失智之路,惟有多理解、早行動,轉換照護心境,才能打造出友善的失智照護環境。
左起園藝治療師黃正裕、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賴德仁、富邦人壽公關廣宣部部長陳姿瑛、失智症協會副祕書長李會珍、照顧者伍如琳、Smart智富月刊社長朱紀中,與民眾一同參與「失智怎麼伴 有我來邦你」暖心分享會。
「失智怎麼伴 有我來邦你」新竹場暖心分享會上,富邦人壽公關廣宣部部長陳姿瑛(右三)特別感謝臺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右四)、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右五)、照顧者楊子微與個案賈哥(左二、三)、園藝治療師詹瑜(左一)與民眾分享該如何面對並與失智症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