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

選股條件與買賣策略,都會影響報酬率;而總共持有幾檔股票、除了股票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投資工具等資產配置問題,也會影響到投資成果。在此,我們先來看是否該分散持股。

理論上持有1檔股票最好,看看《富比世》(Forbes)全球富豪榜就知道了,所有的富豪把90%以上的身家都集中在1檔股票上,例如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僅持有亞馬遜(Amazon,美股代號AMZN)、比爾.蓋茲(Bill Gates)僅持有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MSFT)、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僅持有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美股代號BRK)、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僅持有臉書(Facebook,美股代號FB)。

這些富豪除了是創業家之外,也是投資人。他們持有1檔股票,賺取了折價、時間、成長與溢價的所有報酬,再加上龐大的股數,因而變成富豪。

問題1》持股幾檔最佳?
然而,將資產全部集中於1檔股票真的好嗎?要知道,巴菲特會把資產的25%~33%集中在1檔股票上,是因為他是高手,但這種重量不是每個人扛得起的。

至於該持有多少檔股票?根據我個人經驗,手中持股多於10檔,績效就會偏向大盤,低於5檔,風險和心理壓力則會驟增。因此,一般人可以將8檔個股作為中間點,也就是每檔投入12.5%資金。

如果希望多一點安全感,你可以往10檔方面靠近,也就是每檔投入10%資金,但也不要超過10檔;如果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想追求高一點的報酬,可以往5檔靠近,也就是每檔投入20%資金,但也不要低於5檔,避免「單獨風險」(stand alone risk)。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追求較高的報酬,也能控制風險。

那如果買進之後,有一檔股票因為股價增長,造成占比超過整體部位20%,是否應該賣掉部分持股來分散風險呢?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如果這檔股票價格還不貴,公司前景也看好,為何要賣出呢?糊裡糊塗地平衡投資組合,會讓真正的贏家股票複利威力大打折扣。1檔每年增長20%的股票,10年就可以增長519%,如果把每年增長(賺到)的20%賣掉,10年報酬只剩下200%(註1),差異實在不小。

Tips_註①

100元每年賺20元(20%),10年累計200元賺200%。

問題2》該如何做好資產配置?
除了分散持股以外,有需要將資金投入其他投資商品嗎?例如債券或是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等。

先來看ETF。依據2018年波克夏海瑟威「致股東信」的資料,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的ETF,過去50年的報酬率約9%~10%,這指的是在50年前的某一天,將所有財產拿去買追蹤S&P 500的ETF所產生的報酬;但如果是定期定額的話,報酬率就只有5%(因分布在50年,簡單計算就是將報酬率除以2),而因為一般人可運用的資金是會隨著薪資成長而增加,投資金額會大量集中在最近的3~5年,如此一來,報酬率就可能比5%更低。

我們學習巴菲特的目的,就是即使定期定額,也要找到更划算、更有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就算遇到崩盤也是一樣的道理。然而,定期定額投資ETF卻不保證能夠如此。

投資ETF有其優點,但也有明顯的缺點,因為它無法估出什麼時候便宜,什麼時候昂貴,所以就有人想出「股債平衡」這個策略,但備受推崇的指數投資之父約翰.柏格(John Bogle)卻從來沒有說過「股債平衡是個好主意」。

對於是否持有債券,我也和柏格有同樣看法,我認為債券在「個人」投資組合內,最適比率是「零」。

有些人認為在投資組合中加入債券可以提高報酬率,這種「股債平衡」的策略,聽起來的確很迷人。但請讓我用其他角度來談「股債平衡」。

舉個例子來看:「利用「低買高賣」的策略,將手上資產配置50%現金、50%股市。等股市漲1倍之後,賣出25%、改持現金;等股市跌50%之後,再將現金拿去買股票,反覆操作,迅速致富。」請問你相信這個說法嗎?如果你不相信,為何把「現金」改成「債券」,這個理論就成立?

其實我對債券本身並無意見,但是我對「平衡」是有疑慮的,因為要讓股債兩者「平衡」,跟猜市場有何不同,而且其難度更高,原本只要猜股市,現在連債市也要猜。

即使「股」、「債」走向不一樣,但兩者時間差可能高達數季或超過1年,很難掌握進行股債平衡的時間點,又或者你轉成債券後,股市真的下跌了,但只跌3%後立即反彈5%,此時你又必須賣掉債券重回股市追高,猜來猜去,效果卻未必會比較好。

再讓我用另一個角度說明。學過生命週期與資產配置的人都知道,一個人的「整體財富」(total wealth)等於「財務資本(financial capital)+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財務資本,就是工作賺到的錢、孳息、資本利得的累積;人力資本,就是一個人一輩子付出勞務可賺到的錢。

為了計算方便,假設日常生活費用已經由財務資本的增值支付了。想像一個26歲的年輕人,不靠爸,剛出社會工作,口袋空空,「財務資本」為0元;若他1年可以賺36萬元,一直工作到65歲退休,每年加薪3%,工作40年可賺2,714萬4,000元,這就是他的「人力資本」。

隨著時間推移,當年輕人35歲時,財務資本為412萬7,000元、人力資本為2,301萬7,000元(=2,714萬4,000元-412萬7,000元)......,65歲時,財務資本為2,714萬4,000元、人力資本為0元(=2,714萬4,000元-2,714萬4,000元)(詳見表1)。

 

「人力資本」的現金流變化,讓你想到什麼?像不像一檔結構特殊的債券?沒錯,人,本身就是一檔質量最好的債券。

在年輕人變成55歲時,即使將所有的財務資本投入股市,「人力資本」這檔「債券」還占了整個投資組合的37%(=1,001萬7,000元/2,714萬4,000元×100%),這還是將所賺的錢全部存下的結果;若是將財務資本的一半,也就是856萬3,500元(=1,712萬7,000元/2)拿去支付生活所需,則整體財富只剩下1,858萬500元(=2,714萬4,000元-856萬3,500元),此時債券比率高達54%。所以,到這個階段,其實還不需要考慮債券。

到了65歲,財務資本為2,714萬4,000元,人力資本已經為0元。到了這個階段,才是你真的要考慮該買股或買債的時候。換一個說法:該如何做「資產配置」?

主張年老時債券比率應該要比較高的人,是認為這個階段會有一些醫療上的支出,所以應該保守以對。不過我認為,這個階段其實不適合用「比率」,而應該用「絕對數字」。

醫療或一般生活消費,並不是以資產規模計價,若以65歲、財務資本2,714萬4,000元為例,就算定存500萬元,可投資金額也超過80%(=(2,714萬4,000元-500萬元)/2,714萬4,000元×100%)。

在這樣的架構下,不管位處生命週期中的哪個階段,都不適合配置大量的債券,更不用說投資債券本身也有相當的風險。況且,債券分析所需的技術,比起股票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理解的。

那麼,除了投資股票以外,就不應該進行其他資產配置了嗎?其實與投資債券、ETF相比,「人力資本」是最大,卻最容易被忽略的資產。這項資產只要運用得當,報酬就會相當驚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一般投資人不像巴菲特有保險公司,可以產生浮存金供他投資,資金也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靠股利或債息產生的現金流太過微薄,根本不可能有太大的經濟意義,最好的資金來源,還是要靠自己工作得到的勞務報酬。

「人力資本」的特質,讓它的價值變化跟債券的價格變化非常相似。因為特殊的金流分配結構,要從「人力資本」這檔債券中獲得最大的利益,就必須把工作「做好、做滿」。

問題3》多久該調整一次持股?
從前文中可以看出,除了提升自我價值以外,我認為投資人應該將心力專注於股票上。至於應該多久調整一次手中持股?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

近幾年很流行「被動收入」、「被動型基金」這些名詞,跟各位分享一個比「被動」更「被動」的「不動」型基金「Voyage Corporate Leaders Trust」,這檔被遺忘的基金在2015年歡度80歲生日後,再度被眾人提起。

Voyage在1935年買進30家股票之後封印,80年來未買進任何一家新的公司,也未在主動意願下賣出任何股票。

該基金成立的時候,就訂下1條鐵律:「不買也不賣。」這一條遵守了80年的鐵律,使其擊敗了98%的基金同業,包括大盤。

在講求速度的今日,Voyage的投資策略不要說「快」與「狠」,其實連「準」都談不上,原本的30家公司只剩18家,另外12家因股價低於1美元或瀕臨破產而被清盤;剩下的18家中,有13家被購併而換成新的公司,真正以原公司名稱保留下來的只有5家,命中率僅12.5%。

話雖如此,並沒有任何投資人批評或抱怨這檔基金的經理人,甚至希望他們就這樣保持下去,再持續下一個80年─因為績效高得驚人。

不信我算給你看。我們假設1970年12月分別投入1萬美元在Voyage和S&P 500,到了2016年12月,Voyage的1萬美元變成130萬351美元,S&P 500的1萬美元變成96萬7,547美元。這表示自1970年12月~2016年12月,S&P 500的報酬為96.8倍,而Voyage的報酬為130倍。

或許有人會認為,80年前的選股標準恐怕不符合新時代,然而Voyage近10年的年化報酬率(CAGR)為8%,同期大盤表現為7.4%。

巴菲特曾不止一次地說:「近乎懶散的怠惰,仍是我們投資風格的基石。」連股神也如此強調,可見在投資這方面,過於積極進取不見得是好事。因此我認為,只要股價不貴,就可以不管。(本文摘自《美股達人Joseph揭密:巴菲特準星投資術》第5篇)

博客來購買連結

書籍簡介_美股達人Joseph揭密:巴菲特準星投資術

作者:朱建雄Joseph
出版社:Smart智富
出版日期:2019/05/07


作者簡介_朱建雄Joseph
本名朱建雄,1971年生,畢業於英國萊斯特大學企業管理碩士(MBA),曾在外商銀行擔任主管,並通過CFA(特許金融分析師)Level 3考試,目前是臉書粉絲團「業主型投資人Joseph」版主。

Joseph藉由觀察巴菲特親筆撰寫的「波克夏給股東信」,找出股神獨特的選股邏輯。Joseph認為,依循這套方法選出來的美股,不但價格低,且可安心長抱。從2012年到2019年3月,Joseph在美股投資部位的報酬率平均約有112%,年化報酬率約13%。

【Facebook粉絲團】業主型投資人Jos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