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

 

賭博、賭盤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心理帳戶是如何運作的?
白馬非馬,賭資非錢

人們對不同心理帳戶裡的錢的價值判斷,是不同的。有些帳戶裡的錢,在人們心中的價值特別重,而有些帳戶裡的錢在人們心中的價值則很輕。因此,基於不同心理帳戶中金錢價值的不同,人們在這些帳戶上的投資、消費決策,也有巨大的差異。

案例:我輸了五美元
有一對新婚夫婦到賭城拉斯維加斯度蜜月。他們花了一千美元在賭場裡玩了一天,結果如大部分來到拉斯維加斯的人一樣,他們輸掉了全部的賭本。

晚上,他們回到酒店準備休息時,丈夫發現自己口袋裡還有一枚價值五美元的籌碼,上面莫名其妙地貼著一張寫著數字「十七」的紙條。丈夫認為這是神對他的某種啟示,衣服都顧不得換,穿著睡袍就跑到了樓下的賭場裡,將這枚籌碼壓在數字「十七」上。結果,他果真押中,賠率是一比三十五,他獲得了一百七十五美元;他又將這一百七十五美元壓到「十七」上,結果又贏了,獲得六千一百二十五美元;接下來,丈夫如有神助,他不斷將賭注下在數字「十七」上,並不斷獲得勝利。幾局之後,他的賭金累積到了二.六億美元。然而,當他將全部賭資再次壓到「十七」上時,幸運女神卻悄悄離開了他,賭局的結果是「十八」,他輸掉了所有的錢。於是,丈夫悻悻然地回到房間。

焦急等待他的妻子問他去哪兒了,他回答:「我又去賭了幾把。」妻子問:「結果怎麼樣?」他回答:「沒怎麼樣,我輸了五美元。」

「傳奇睡衣男」曾經一度擁有二.六億美元,這可能是他想像不到的財富。但因為他沒有收手,丟掉了這筆天價財富。然而,更為傳奇的是,對於這筆天價財富的丟失,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輸了五美元。」人們投到賭場上的錢,和平時放在銀行裡的錢,歸屬於不同的心理帳戶。如果某人的銀行戶頭被盜了二.六億美元,他絕對會痛不欲生。但由於賭場上的錢被歸入了一個完全沒有價值的心理帳戶中,錢再多,在賭徒心中也不過是一個個符號而已,人們顯然不會為了幾個符號和數字的得失而懊惱。這就是所謂的「白馬非馬,賭資非錢」。

日常生活裡,我們很少會為一瓶飲料討價還價,但在買車時往往都要貨比三家。這是因為人們在心理上習慣將小錢歸在消費帳戶,大錢歸在儲蓄帳戶,所以消費時會區別待之,在小額消費項目上慷慨大方,大額消費上謹慎節儉。另一個比較典型的運用心理帳戶的例子是信用卡消費。使用信用卡消費時,人們往往會把持不住自己,花錢大手大腳,彷彿信用卡上的錢不值錢一樣。這是因為人們在規畫心理帳戶時,會把信用卡上的錢歸入一個單獨的「信用卡帳戶」,而在這個帳戶中,金錢的心理價值與現金比起來是相對較低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對這小小的卡片如此瘋狂而淪為「卡奴」。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設置很多心理帳戶,如養老帳戶、買房帳戶、孩子求學帳戶、應急帳戶等。人們設置這些帳戶是完全理性和必要的,但不能走過了頭,過於看重某些心理帳戶裡的錢的價值,導致關於這些錢的經濟決策過於保守,不捨得用它們來進行投資,浪費了使自己的財富增值的大好機會。比如,有些人為子女求學存的錢,寧可存在銀行裡拿那點可憐的利息,也不願拿出來購買一支能夠長期增值的股票──事實上,股票市場再不穩定,其收益率也比銀行利息高得多,等到子女要上學時,把股票轉手一賣,還能額外增加很多財富。

行為經濟學原理
因為心理帳戶的作用,人們有時會忽視金錢的實際價值,產生一些激進行為;有時又會發揮完全相反的作用,即太過重視一些錢的價值,而導致與之相關的經濟決策過於保守。這種心理帳戶造成的偏差,會嚴重阻礙財富的積累和增加,我們必須對其充分重視。


書籍簡介_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作者:董志勇
出版社:本事出版
出版日期:2019/02/26

作者簡介_董志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數學學士,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碩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博士。曾獲第九屆「北京名師」、第十七屆北京大學受學生愛戴的「十佳教師」等榮譽。主要中英文著作有《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原理》《行為金融學》《實驗經濟學》、Competitiveness and Adapt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in Chin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