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才算是投資呢?
要財務自由,技術上先要計算一下自己生活所需的開支是多少,然後再想想建立一個怎樣的資產組合為你提供這個開支。這是相當合理的,就由此作出發點,慢慢演化出投資計劃的理念。
假設現在的生活支出是每年二十萬,其實這個是本人在未婚前的大約數目,當中包括房貸、養車、供養父母等開支,當然也包括了一些個人消費及娛樂。這個數目日後有變再算,先要訂出或計算出生活支出。訂出一個目標,計劃才能夠開始。
二十萬,要一個怎樣的資產組合才可以每年給我二十萬呢?那要看你買了什麼,按市場現況,就收股息也很多,內銀股超過5%。如果按5%回報計算,一個四百萬的資產組合就足夠了,不同投資回報有不同的數目,投資回報越高,所需資產組合市值相對越低。
要一次拿出四百萬,很多香港人都不能,能拿出來的都已經是富有人家,所以大家都要慢慢儲蓄,每次一萬元或幾萬元分批購買資產,要留意的就是買入的是否是好資產,以及回報率能否做到5%。如果所買的資產在買入價時有超過5%的派息,例如8%,所需累積的金錢就只需二百五十萬,比四百萬少了很多。
在這個資產累積過程中,你應該留意派息穩定的資產,在股市大跌時這些派息穩定的資產會做到很高的派息率〈因為市價大跌〉。這個時候,就是你瘋狂地累積資產組合的時候了,因為息率高,你的所需累積會降低不少。
另外,如果長線買入後,資產的派息數目會有所增長,這又是令你所需累積金錢減少的好現象。按這個投資計劃,相信你不會買入賣出得太頻密,相信你不會太在意投資撇步,相信你不會在市場大漲時很興奮,相信你不會在市場大跌時太灰心〈反而興奮〉 ,相信你的生活會更輕鬆愉快。
真正明白投資是一個計劃,並已經規劃了這個計劃而在實行中的人,應該明白有些人滿手市值大跌價的股票仍表現得心情興奮,不是裝出來的。因為可以累積一些不用四百萬才可財務自由的資產部分,實在叫人雙眼發光。
要實踐投資計劃,我應該怎樣做?
要實踐一個投資計劃不容易,但總好過無計劃,退休要靠強積金或政府綜緩。腳踏實地去實踐計劃,結果多數都會給你驚喜,讓我列舉一些實踐投資計劃必需的要求。
學習投資工具
要進入任何一個遊戲,最起碼都要了解該遊戲的規則,買菜也要懂得計算一斤菜要多少錢,什麼菜是當季的,投資股票好、房地產好、生意好,如果連基本回報率都不明白,就快點惡補一下。
曾經跟一些炒了很多年股票的太太討論股票,發現她們連本益比1都不知是什麼,還有一位常常說想買港交所〈0388.hk〉,主要原因是由兩百多元跌下來,很划算。問她知不知道跌了下來的港交所本益比還是三十多倍,我認為未必算低,她反問我這是什麼,解釋一番她才明白這個是回本期的概念,立即改口說港交所很貴。
現在不是討論應不應該買港交所,又或者看股票應否單看本益比,只是討論很多買菜的人真的連一斤菜值多少、有多少,都沒有概念。
留意好機會
之前文章中的四百萬資產組合,要按5%回報的計算,但如果在好機會時投資,即全城資產跳樓大拍賣時你下注,一般在這個時候你買回來的資產回報都會較高,因此不一定要儲蓄四百萬才能財務自由,要看你的投資動作。有些人會認為股市大跌,股價跌,派息都會受影響,只能說這是按個別而定,要看股市跌的原因與這間股票公司的業務有無關係。
例如歐債危機問題,你在擔心六福〈0590.hk〉的派息會否受影響,六福的生意跟歐債有關係嗎?相反,全球都有業務的匯控〈0005.hk〉,由於歐債危機可能要增加歐洲地區撥備,盈利也會受影響,派息也可能減少。但請留意,當大環境下跌,六褔也好,匯控也好,一起都會跌,如果六福是你的菜,這不是一個好機會嗎?
資產好朋友
另外一個要點,是你不會儲蓄到四百萬現金才一下子買資產。在儲蓄過程中你會在好機會的時候買入資產,分段買入,在過程中你會擁有一些資產;而這些資產又會幫助你一起儲蓄,因為它們都會帶給你現金流,可能是股息或房屋租金等,讓你不會只靠薪金儲蓄。當你的資產越多,你儲蓄的速度就會越快,因為你的資產收入不停膨脹,這個正是有錢人跟窮人的最大分別,有錢人開動了製造現金的機器就停不了。
減少支出
這個其實我不太主張,要財務自由不應該刻意減少支出,影響生活質素,但都要說一說。因為實在太多人在沒有控制支出之下,誤以為自己有很多餘錢,最後令自己入不敷出,欠債累累。
就iPhone為例,我知道現在出的手機月租費越來越便宜,但很多秘書只有幾千塊薪水,還綁定超過四百元的月租費,用iPhone3又想轉iPhone4;用iPhone4又想換白色,及後又心心念念等iPhone5,花在電話一年的開支可以等於我駕車支出,她們說想換新手機時,我都會代蘋果公司多謝她們。她們的財政狀況多是「月光族」,按這個方式生活的話不可能有財務自由;但如果她們能踏出第一步,把自己的收入支出列舉出來,自然有可能給自己一個明確前景去減少支出。
支出一定要包保險
一個計劃一定有意外,稱得上意外就是預計不到的。其中一個最大的意外是健康問題,無論自己或是家人,一個不幸的長期病患或是做手術,如果沒有買保險,什麼財務自由計劃都會功虧一簣。所以檢視計劃的支出時,最好包括保險費用,真正要去買一份有保障的保險,這是要保險公司保障你在實施計劃中途遇到的意外枝節,反而保險公司有很多什麼包括儲蓄成分的保險就不必了。要他們代為投資不如自己做,但純保險是要買的,這是生意人及有錢人都必定想到及會做的事情,財務自由計劃才不會被打斷。
計算好就可以步上軌道
算好支出,當然就是計算自己收入,減去支出的就是可以完成這個計劃的多餘錢。但要提一提,支出部分你可以不計入稅務,因為當你財務自由的時候,你的收入都是稅後收入,你現在的所得稅可能已經不存在,不是你支出的一部分了,但計算儲蓄金錢時就要用收入減支出再減稅。
舉個例,年支出是十萬,現在年收入減去稅務是十八萬,每年能儲下八萬元;如果按5%回報,要財務自由就要二百萬,即二十五年。按以上的推論,如果持之以恆地買入資產,實際情況一定少於二十五年。
步入軌道後的工作
在這段時間,你還要不停做三件事。第一是減少支出,支出少一元即儲蓄多一元,一來一回離財務自由快了兩元距離。第二是盡忠職守,最好漲職加薪做個好員工,只要年收入大於之前例子的十八萬,年期又會縮短。第三是找高回報的好機會,有了好目標,加上足夠財務知識,對投資工具的認識,你一定會從金融海嘯出來買東西,只要高過5%,目標就少於二百萬,年期就會少於二十五年。很簡單的開源節流及找投資機會必須做的事,就算上班族也可以每天實踐。
可能你今天支出很高,收入很低,不懂投資,不懂理財,過著「月光族」及見步行步的日子。但今天不踏出第一步,可以肯定永遠都不會有財務自由的一天。每個人都是二十歲左右出來工作,但總有些人五十歲前就可以不用工作,享受人生或環遊世界,或有條件打風流工;但另一部分的人只會埋怨,由二十歲埋怨到六十五歲,再怨政府福利不夠好不夠多,怨自己條命不好,怨人家好命,卻從不細想自己做過什麼。以上所說的,雖然只是一個不會令你即時發達的投資理財入門,卻希望可以長遠地幫到你。
書籍簡介_富腦袋與富習慣
富腦袋與富習慣
作者: 止凡
出版社:亮光文化
出版日期:2018/06/21
當你努力爬升成為中產階級後,卻發現原來自己很貧窮?
「中產階級貧窮化」是現今世代的普遍趨勢,甚至有經濟學家認為在M型化社會的未來,中產階級將因為失去競爭力而落入成為中下階級,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昔日被看作是安定、小康象徵的中產階級恐將消失。
「始終,要富荷包,就要先富腦袋。」──止凡
作者雖年收六位數字港幣股息,但不報明牌,也沒有個人投資組合追蹤,而是以「突破中產貧窮的20個投資理財習慣」作為主題,分享絕對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財務知識和道理,不論是理財新手或老手都可從中學習。書中特別檢視中產階級所面臨的投資問題與盲點,想要脫離中產貧窮、奮力朝中上一端邁進的你,更要細閱此書,跟著止凡逐一跨越理財上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