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請點此:https://goo.gl/i3joCj
《A Diary》讀後感1—大跌才知穩定可貴
這本書是一位美國律師Benjamin Roth從美國大蕭條到珍珠港事變那年,也就是西元1929到1941年間,所寫的日記。
日記這種文體有明顯的優點與缺點。缺點在於,日記不是創作,不是深思之後以寫書的態度創造出來的東西。所以有時候會有種看流水帳,資訊密度低落的感覺。優點在於,它精確刻畫下當時的氛圍與感覺。很多事情,事後再去描述、解釋,往往就變形了。
作者住在Ohio的Youngstown。
從他的日記中可以看到以下現象。
有些人在大蕭條的初期,譬如1930年,就進場「揀便宜」了。沒錯,當時的股票價位相對於1928真是便宜太多。後來發現,這是太早進場。到了1931年底,股票剩1/3的價格。
所以,投資不是遇到大跌就馬上進場,就是最適策略。空頭可能有好幾年要走,市場可能跌得更低。其實,照既定的定期投資計畫去買,就已經是很健全的做法了。(資產配置的再平衡,也會讓投資人加強投入低點)
作者好幾次的強調,健全的投資應有公債部位。他常常寫,這個人假如有配50%公債,現在就不會那麼慘了。
很抱歉的是,在大多頭時,不會有人想要配置公債。有錢,當然是100%投資股票啊,錯過報酬怎麼辦?
人往往都要遇到負面事件之後,才會體會到保守的用處。而什麼是正確的投資方法,往往都用「最近的歷史」進行驗證。
所以作者遇到大跌之後會說,投資部位要有公債,投資使用融資會很慘。
但在1929大蕭條之前,正確的投資方法,會是100%投入股市,或甚至借錢來投資,200%投入。這正是一個買股票賺大錢的例子到處傳頌的年代。
所以,當你目前的投資方法,用近幾年的市場狀況驗證,看起來非常正確、非常有效時。這未必是令人寬心的現象,你可能要小心,自己是不是在看後照鏡在開車。
作者提到,城鎮中有錢的家族,傳統上靠股票配息與房租收入就可以過得很好的人,在大蕭條遇到怎樣的處境。
基本上是很難過。因為股票停止配息,房子租不出去。所以以為靠某種特定投資方法,譬如現在常稱的「現金流」,以後就會一直有效。恐怕不是很穩妥的做法。這些方法,其實都有完全失效的時候。
【看更多】
這位律師在書中也提到,當時房地產、股票都以很低的價格在市場拋售,他卻無法買,這牽涉到投資人能否「低點進場」的一個關鍵,就是...
本文獲綠角授權轉載,原文:The Great Depression---A Diary讀後感1—大跌才知穩定可貴
作者簡介_綠角
綠角,譯自英文Greenhorn,意為新手。作者期許自己以新手的謙虛態度,不斷在投資世界追求新知。個人部落格「綠角財經筆記」自2006年成立以來,已經累積超過1800篇文章。是台灣最早開始有系統的分享指數化投資、資產配置、ETF與美國券商投資經驗的網站。希望藉由文字與更多朋友分享,以投資人觀點出發,沒有利益衝突的看法與知識。
著作:《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
部落格:綠角財經筆記
《綠角的基金8堂課》2016新版自序──不變的原則,更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