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秘密
「什麼是快樂的泉源?」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向達賴喇嘛如此提問。
達賴喇嘛看看這位等著答案的學生,停頓了一兩下後說:「錢!」
再停頓了一兩下後再說:「性!」
接著又說:「夜店!」
他這一個玩笑,讓全場笑聲如雷。
接著他轉入正題說,當我們以物質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時,我們所追尋的就會是如此的感官刺激,比方如購物、美食、音樂、觀看運動等這一類的滿足或樂趣。但是,若我們只注重感官上的享受,我們將得不到長久性的滿足感,因為感官享受是非常短暫的。
沉溺在消費享樂中的生活型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快速蔓延,現在已深入到各個經濟已崛起的國家中,如中國,或印度。這種生活型態,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會因為只講究次要的物質需求,而讓生命價值變低俗。
達賴喇嘛不時會提到,有一次他接受一個富豪家庭的邀請,到他的家中做客吃午餐,之後再繼續他冗長的行程。他帶著羞怯的笑容說,當他在浴室時,注意到放藥物的櫃門是打開的。他瞧了一眼,發現櫃子裡滿滿都是鎮靜劑和止痛劑。
達賴喇嘛對現代經濟的批評,在於其對成就感基礎的假設。「許多人認為,金錢就是生活快樂的來源。金錢確實是必須的,有用的。但愈來愈多的財富,不會讓你的快樂也愈多。靠金錢換取來的快樂,太過物質性。」
這種形式的生活有一個缺陷:就算在放縱自我,盡情享受的當下很快活,然而內在深層的憂慮,會很快就帶走這種快樂。如同止痛藥一樣——痛楚還是在那裡的,只是因為心有旁騖,讓你暫時遺忘掉那些憂傷。
我們可能會獲得暫時性的解脫。但是,一旦有事物翻攪那些深層憂傷,快樂感就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更穩固的基礎,來獲得快樂和滿足感。」
達賴喇嘛闡明說:「減輕疼痛的適當方式是從內心著手,而不是透過感官的刺激。」這個方式的挑戰性在於,我們要先扭轉自己對快樂泉源的態度,擺脫對物質快感的追求。
「這不容易改變。我們現在真正的希望,寄託在本世紀的世代上,也就是今天的年輕人,與尚未出生的下一代。針對幸福人生的真諦和價值,給與他們正確適當的教育。我想,這是現在唯一的指望。」
他又說:「現今有很多人以為,只要物質生活有進步,事情就圓滿解決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物質享受可以讓身體感到舒適,但不是心靈上的舒適。」
「錢,給不了你愛,給不了你快樂。」有一首歌,不就是這麼唱的嗎?
根據萊亞德(英國經濟學家Richard Layard)的研究,快不快樂,是要看我們個人與他人互動的品質,而不是看我們個人的收入來定。因此,若要在多方面獲得身心健康快樂,最重要的一個外在因素是:我們是否可以感受到這份親近感。
達賴喇嘛另指出,同樣地,從家人親友處感受到的體貼、鍾愛,和信任感,會比奢侈品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感。他引用一份社會科學研究報告,其結果顯示:財富帶給情緒上的回饋是暫時性的。另說,當社會財富分配較平均時,其社會公民的整體滿足感也會較好。這似乎就是為什麼,如丹麥這樣的國家,在滿足和快樂評比上,總是常勝軍的原因。
萊亞德認為,如果一個政府運作的目標是人民的福祉,那就應當控管經濟的穩定性,不使其僅讓少數人圖利獲利。
支持採用GDP觀點的經濟學家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快樂程度。但是萊亞德在這一點上,舉出一個諷刺的事實:最早發展出GDP概念的經濟學家,當時反而警告說,不要拿這個指標來評量人民福祉的好壞。
萊亞德又說,大把的數據資料可以顯示,健康和人際關係,才是影響快樂程度最重要的因素,收入只占其中的1%而已。
萊亞德探索鑽研,想找出一個比GDP更具意義的標準,來衡量人民身心健康的程度。他在經濟學領域中,是這部分的領航先驅。他堅信,我們應以人民對自己和生活的滿意程度,來評判一個國家。他是英國上議院的議員,已協助推動讓這個議題,納入政府施政的政策中。
他的努力,已讓英國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該組織宗旨為:尋求全球經濟成長,並提高生活水準)中,率先將這個生活滿意度評量,放在他們的官方統計數字中。現在其他所有成員國也都已跟進。
達賴喇嘛鼓勵這種超越經濟本身,以提升整體福祉為主的思維。雖然現在經濟活動的設計,都具有高度創新創意,但是仍未能讓幾十億人的生活都受惠。他說,只有一個以慈悲為懷的經濟制度,才能抗衡貧富比例懸殊的問題。
如果幸福的真諦是:先從微量的物質享受開始,之後則是培養精神上的品質,如滿足感和關懷心,依照這個目的發展出的經濟制度,即可讓兩種目標都達成。這便是達賴喇嘛的觀點。
他很讚賞那些呼籲以「國民快樂指數」,來評估國家政策是否成功的團體。但是他也期待聽到一個給人耳目一新的方法,讓人不僅坐而言,也能起而行,促進以慈悲為懷的經濟制度。
書籍簡介
書名:柔軟的心最有力量
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譯者:施婉青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7/01/03
作者簡介
著名心理學家,四度榮獲美國心理協會(APA)最高榮譽獎項,於1980年代獲頒心理學終生成就獎。他同時也是優異的科普記者,多年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撰寫行為科學與大腦研究的報導,並因新聞寫作榮獲許多獎項,兩次獲普利玆獎提名。他有多本重量級暢銷鉅作,包括《EQ》、《EQ II:工作EQ》、《領導EQ》、《綠色EQ》、《情緒療癒》、《專注的力量》等。
他是「心靈與生命學會」的創立元老、「組織EQ研究協會」(Consortium for Research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Organizations)的聯合主席,也是「學業、社交與情緒學習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的共同創辦人,致力推動全球從幼兒到高中的情緒教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