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失業率在下降,但薪資沒有上漲,是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等G7國家的共同現象。健康的就業市場意味更高的薪資報酬提升更強的市場需求,以及帶動企業投資,但最終事實卻不是如此。

德意志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表示,「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沒有看見薪資成長的跡象,這是一件奇怪的事。」彭博(Bloomberg)報導認為,解決這個難題至關重要,因為低迷的薪資結構為世界勞動力和貨幣政策方向帶來不確定性。

政策制定者認為薪資不漲是因為經濟疲弱,但事實上不是如此,美國不願意從事兼職工作的勞工數量回到2008年的低點 ; 日本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貨膨脹率提升,但服務業勞動力短缺沒有推升薪資上漲 ; 加拿大失業率已經下降到經濟衰退後的低點,但十多年來薪資一直以最慢的速度成長,趕不上通貨膨脹速度。

即使英國薪資微幅上漲,但脫歐後薪資開始停滯,加上計算通貨膨脹的話,實質薪資還縮水。2016年德國經濟成長率達1.9%,2016年通貨膨脹調整後的薪資成長1.8%,是3年來最慢的一年,但德國現行失業率是東西德統一以來最低的時期。歐洲中央銀行行長認為薪資是經濟評估的關鍵,薪資才是通膨的關鍵變數,德國薪資成長低迷情況令央行行長感到擔憂。

除了七大工業國,澳洲也是一樣薪資停滯。報導指出,加薪緩慢的更深層原因可能是全球生產力不佳,提高生產力可以透過機械化、技術、人類智慧與不斷創新來達成。美國2016年生產力成長1%,2007年金融危機前為2.4%。法國興業銀行美國經濟學家表示,名義薪資成長率很難超過3%。

當生產力提升,企業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產更多商品與服務,增加的利潤會回到勞工身上,提高薪資報酬,低生產力表示在經濟擴張期企業必須雇用更多人,來支撐一個充分就業創造出來的市場需求,但是薪資並沒有增加。

2017年2月美國增加23,500個工作,失業率為4.7%,接近美聯儲估計的勞動力使用最大化數值,過去12個月平均時薪名義上升2.8%,但1月消費物價指數上漲2.5%,所以實質薪資增長空間很低。

日本缺工的地方也是生產力低的產業,如酒店、養老院、餐廳等,必須找到提高效率的方式,但是在製造業,機器人技術可以提升生產力,但並不代表藍領工人薪資可以提升,因為藍領工作可以移到海外。

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大衰退在勞動力和工業上留下了深刻的疤痕,壓低市場對薪資報酬的期望。彼得森研究所經濟學家表示,「低薪資要求是過去幾年在低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環境的遺產。」

在日本情況就是這樣,勞工和工會更關心保住工作,而不是追求薪酬,雖然失業率降至3%,達到1990年中期的水準,2015年調查日本平均月薪資扣除通膨因素已連續4年下降,2016年僅增加0.7%。

美國聯準會準備升息,作為逐步正常化的一部分,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和瑞士國家銀行星期四發布決定。報導認為,儘管央行滿意現行的就業市場表現,但日本的例子告訴所有已開發國家,要撼動一灘死水的經濟是多麼困難。

本文獲財經新報授權轉載,原文:全球薪資倒退嚕,專家指低薪是通縮後的遺毒


作者簡介_財經新報

科技財經、金融訊息一手掌握,走在投資的最前端。

網站:https://finance.technews.tw/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fortune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