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不要買東西
KEY WORD:與平時的差距

打從超過三十歲之後,我開始覺得,自己好像沒有特別想要的東西。

年輕時,因為知識與經驗都不足,時常會有想要的東西、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情,並且對各種未知的事物感興趣,心裡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期待和慾望。

當時,我經常想:「只要得到未曾擁有的東西,或許人生就會產生戲劇性的變化!」對於沒看過的東西充滿憧憬。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地累積經驗,世上的事物大抵都已經嘗試過一次,也都能想像得到結果會是如何。例如:「買了緊身的衣服,其實不常穿」或是「買了一台家電,使用時反而花時間,結果不常用」,這些事情,在購買之前大抵上就已經知道。

年輕時經常會想:「雖然不知道有什麼道理,但總覺得多注重穿著比較好……」所以買了許多衣服。

然而,直到某一天才發覺,原來自己對穿搭一點興趣也沒有。基本上我這個人,就算每天穿一樣的衣服,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當我領悟到:「每天穿一樣的衣服好像也無所謂」,心情馬上變得輕鬆起來,從此之後,我幾乎都穿T恤和帽T。

至於他人的看法,我發現其實別人根本不太會看我,至少是不會讓我耿耿於懷的程度。想通了這一點之後,我對穿著就更無所謂了。

鞋子只要好穿,穿什麼款式都可以,同一雙鞋我已經穿了好幾年,穿壞了就再買一樣的鞋。電腦的話,只要可以上網、寫文章就足夠,最近我花兩萬日圓買了一台便宜貨,用起來也沒什麼不滿意。

如上所述,只要擁有自己生活所需的物品,對物質的需求自然就會降低,也就不太會買東西。最多只是目前正在使用的東西壞掉或是弄丟,才會去購買相同的東西。

即使如此,有時候看到廣告,或是在購物中心和家電量販店,看到新商品的時候,不免會激起有點想擁有的念頭。

然而,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即使再怎麼想要,但沒有那樣東西對生活也沒有太大影響。

在這個經濟發達的社會,廠商擅長煽動人們的慾望,進而促使人下單購買的技巧十分高明。廣告和購物商場,都是由煽動人性物慾的專家所創造,我們不能受其誘惑,隨之起舞。

只要少看廣告、減少逛街次數,就不會產生物質慾望,基本上,對生活也不會造成多大問題。有時候我們不自覺會萌生想要大肆消費的心情。因此,我也不是完全否定購物的樂趣。

只不過,我還是想提醒各位,身處於這個不擇手段要引誘我們花錢的商業結構中,千萬不能過度沉溺於物質生活。

「偶爾揮霍金錢,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針對這個念頭,我有一套自己的解釋。滿足揮霍的慾望,並不一定需要花費鉅額金錢,和平常的消費習慣是否產生差距才是重點。意思是,如果平常習慣購買1千日圓的東西,偶爾買了1萬日圓的東西,心情就會因此感到興奮。而倘若對1萬日圓的消費感到稀鬆平常,就必須花費10萬日圓,才有花大錢的感覺。就像是酒量愈練愈好一樣,到後來必須喝很多酒才會喝醉。

買下10萬日圓的東西,照理說可以感受到1萬日圓的十倍快感,但實際上並非這麼單純,購物帶來的滿足程度,最多也只能加乘三至五倍而已。

從這一點來思考,如果平常就對購買高價物品感到習以為常,絕對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我平常就不太花錢,偶爾想排遣苦悶的心情時,只要在便利商店買盒高級冰淇淋,或是一次嚼兩顆口香糖,就能讓我覺得奢侈。

把平常的生活水準拉得太高,雖然能夠從浪費中獲得快樂,但是花費的金錢也會愈來愈多。

因此,我寧願選擇不太花費金錢,平時使用便宜的東西來過日子,偶爾才買一些稍微昂貴的東西,這樣的生活方式性價比最高。

希望各位不要養成花錢如流水的習慣。

不要用金錢衡量一切
KEY WORD:金錢與時間的互換性

為了賺錢而工作,因此累積了壓力,再花錢來消除壓力―這絕對不是正常的生活型態。

在我還是上班族的時候,也陷入了這種不合理的循環而不自知。

每天辛勤工作,雖然能獲得報酬,但是身體不停累積疲勞,為了消除疲勞又要花錢去按摩。

有時為了消除壓力、排解苦悶的心情,便會買東西或外出遊玩,而這些事情也都要花錢。

某一天,我突然察覺到,自己竟然沉浸在這種毫無意義的循環中。

工作結束之後,回到家也沒有力氣自己做飯,三餐全都在外面解決,而且為了消除壓力,吃的都是一些垃圾食物,感覺身體健康愈來愈走下坡。

既然如此,倒不如放棄辛勤工作,每天擁有充裕的時間,就算沒有錢,生活也能過得健康又幸福。這樣的想法,促使我辭去工作。

而我覺得這個選擇並沒有錯。

金錢和時間具有互換性。但就算沒有錢,只要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彌補很多事情。

只要有時間,就能悠閒地散步;到平價超市買食材做飯,不用花費太多錢,就能吃得美味又健康。

只要有時間,我們可以看書或聽音樂,花點時間到二手書店或圖書館,不用花錢也能享受許多娛樂。在二手書店的折扣專區「挖寶」,找尋有趣的書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網路世界中,更是充滿了不花錢也能閱讀或觀賞的資訊。

智慧型手機上有許多免費遊戲,或者花數百日圓買一個遊戲,就能玩上好幾個小時。

和朋友見面,或是找朋友來家裡一起玩遊戲或是吃飯,漫無目的閒晃、聊天,這種生活既省錢又不會覺得無聊。

比起上班族時期,辭掉工作之後,我的朋友人數反而增加許多。

我想,可能是因為我本來就沒什麼體力,之前在上班的時候,工作結束後就累得不成人形,因此,沒有多餘的精力安排其他活動。

另外,週末假日時,我會睡一整天來養足精神與體力,另一天則必須做完平日累積下來的家事,這樣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步調。

因此,在辭去工作之後,和他人見面的頻率比以前高出許多,這才終於能夠認真與人相處。

對我而言,與其擁有金錢,擁有充裕的時間更加重要。

不過,有些人天生就是精力充沛,不只可以勤奮工作,賺取高額的報酬,同時還能使用大量的金錢,每天過著奢華又充實的生活。

這應該是多數人認同的生活方式,行有餘力的人,就這麼做也無妨。

但是,這個世界上,無法順利達到這個目標的人還是佔多數吧。

像我一樣沒有充沛體力的人,比較適合的生活方式,還是利用有限的金錢和充裕的時間,悠閒地做飯、四處散步、和朋友聯絡感情。

現代是一個容易生存的多元社會,無論是精力充沛的人或體力虛弱的人;喜歡奢華的人或習慣簡單樸實的人,各自都能找到許多適合自己的生存模式。

即使社會發展的速度飛快,我們也不必一味地想要跟上,依照自己的步調,找到適合的生活方式即可。


書籍簡介

書名: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
作者:pha
譯者:李建銓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11/01

作者簡介

1978年生於大阪府大阪市,目前住在東京。24歲從京都大學綜合人類學系畢業,25歲就職。28歲時接觸到網路以及程式設計領域感到衝擊,決定辭職。2008年發起了合租公寓「Geek House」企劃,提供給電腦工程師或設計師等等對網路文化及電腦有興趣的人們一個共同的生活空間(實際營運由各地公寓分別執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