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reamstime
老實說,在我剛開始跨入投資這領域時,我是很不屑保險這商品,因為當時認為投資所賺的錢將遠超過保險公司幫我賺的錢,而且是剝了好幾層牛皮才分享一些利益給你,你所獲得的報酬率,很可能追不上通貨膨脹率,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最安全的,不像投資會有虧損的風險。到後來因銀行引進了保險業務,我也開始對保險有更深一步的瞭解,我以上的認知僅是儲蓄險,其實對有錢人來說,節稅是最需要的,當初尚未有最低稅負制,加上遺贈稅高達五成,終身壽險是節稅最佳的管道,你要靠投資賺五成是不容易的事情,但靠保險可以輕輕鬆鬆省下來。但當時許多客戶對保險都有一個忌諱,認為做保險好像是詛咒他快死了一樣,我印象很深刻,當時有客戶跟我說他寧願把錢拿去繳稅,也不做保險。但隨著制度與環境的演變,保險在節稅上的功能已大大地降低。
在我看來,保險最大的功能是保障,但這卻是台灣人最缺的一塊,雖然人人手上都有許多保單,但大多都是儲蓄險與養老險,就是將錢交給保險公司去投資運用,你再分一杯羹,當成長期的定存單。目前銀行瘋狂的在賣這類保單,原因很簡單,因為許多客戶在金融風暴之後,對於有風險的連動債與基金敬謝不敏,對理專來說,賣保險這產品根本不用去擔心市場,而且佣金還不錯,只要會拿保單利率跟定存利率作比較,客戶九成會購買,這現象在南部更明顯,在我待過的某銀行,業績八成來自保單,這部分有不少屬於投資型保單,後面再敘。坦白說,我在這樣的銀行根本無用武之地,地位與待遇遠不如保險輔銷人員,但說實在,若他們好好針對客戶需求賣保單也就算了,卻總是使出一些奧步與禁招,在此一一說明,小心被騙!
首先他們一定先對定存族著手,這些人是對投資很懼怕的,但也受不了太低利率的定存,把資金部分轉到儲蓄險做年金規劃或儲蓄是對的,只要小心一件事,不要把所有資金投入,要留意流動性風險問題,目前的保險通常要繳滿六年以上才有保本,前幾年都被費用吃掉了,所以你一定要避免繳不出保費,萬一被迫減額繳清,那就虧大了!為何要提醒這件事呢?因為這些輔銷人員與分行經理都會教理專說要把單做大,把客戶帳戶的錢全部做光,有些理專還會擔心客戶繳不出錢,但這些人總會說客戶一定想辦法生出錢,不用替客戶煩惱錢的事情,最糟糕的是,少數人(就我聽到的有幾位,沒聽過的就不知了)欺騙客戶將六年繳的講成兩年繳(業績可放大三倍),曾發生過客戶真的籌不出錢,逼客戶減額繳清。
再來,他們會檢視客戶的保單,想辦法說服客戶解約改買新保單。坦白說,我就真的不知他們如何做到這件事,因為通常舊保單的利率比新保單好,若比較低的,可能是有許多附加險種。這用膝蓋想也知道不划算,只要一承做新保單,馬上就被剝皮,怎可能優於舊保單?比較可能的是以利率比較高的外幣保單勸誘,美元若不夠高,就改推澳幣保單。理專永遠都是利用客戶貪圖高利息的人性,債券型基金如此,保險更是如此。客戶買保單也是如此,到處比利率,比誰有退佣,看欠誰人情,很少真正去瞭解自己需求與產品,去比誰的專業服務比較好,因此手上總是有一堆中看不中用的保單。
其實保險是很好的產品,只是很多人都沒有正確的觀念,金管會也一直注意這問題,例如不可用IRR(內部報酬率,考慮到複利計算)去做比較,但坦白說,若真的要比較利率好壞真的得靠IRR,若用單利計算是不準的,但理專有誰理啊!在這裡強調一個觀念,保險夠用就好,買太多是沒用的。首先檢視自己的保障夠不夠,若不幸發生意外,是否能留下足夠的錢去照顧整個家庭?有保險公司強調做保險是顯示對家人的愛,這我是很認同的,因此定期壽險是每個負有家計的人所必備的,那為何不做終身壽險?除非有遺產規劃,要不然定期壽險保費便宜許多,等到年紀已大,將家計負擔交棒,就不需要定期壽險。
此外,若您的工作常常在外奔波,不妨再加買意外險。至於醫療險,坦白說,健保保費已經繳不少了,做個重大疾病險應該就夠了,除非您擔心健保破產(這倒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也有多餘的資金,再去買其他的醫療險。至於熱賣的儲蓄險,真的就量力而為吧,若連債券基金的風險都不願意承擔,也真的只好買這項很可能無法擊敗通膨的產品。
只是我在想一個問題,這幾年不管是台灣或是美國的債券殖利率都很低,代表債券處於高檔,雖說可以放到到期不會虧本,但債券報酬率絕對無法支付保險成本,台灣的保險公司或許可以炒房地產,但房地產也看似在高檔,若要靠台股賺錢也沒那麼容易,在資金去化沒那麼容易的狀況下,卻又吸收了那麼多的資金,坦白說我還頗擔心未來保險公司有可能賠錢的一天,因此保險公司的挑選就相當重要,若有天保單預定利率不尋常的高,那反而要擔心,可能是保險公司財務與資金調度出了狀況,雖說台灣的保單尚未被倒過,就算公司倒了也被其他保險公司買下並概括承受,但百年老店的雷曼都會倒了,誰敢保證國內的保險公司不會倒?因此就算做看似最安全的保單,還是要謹慎挑選,並且不要集中在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