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從2014年開始,「Smart智富保單評選」先後針對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險、重大疾病險,以及特定傷病險進行評選,從市售6類保單中共挑出22張推薦給消費者。這6類保單的投保順序為何?消費者的實際投保行為是否有些迷思?為了理解民眾的實際投保行為,《Smart智富》月刊特別與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合作,在2016年8月,針對「醫療險投保行為」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從回收的1,068份有效問卷中發現,大多數民眾在建構自己的醫療險保障時,有以下3種迷思。

迷思1》投保順序錯誤,愛買重大疾病險與長期照護險
正解:先買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癌症險後,再買重大疾病險

本次調查中,詢問受訪者醫療險的投保順序,發現有35.3%民眾的投保順序是「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重大疾病險→長期照護險」。對此,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TFPA)理事長廖一聰指出,醫療險規畫的順序應該是先買保障範圍最廣的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再投保好發性高的癌症險,最後用重大疾病險補強。

受訪者跳過癌症險,優先投保長期照護險,應該是受高齡社會、下流老人等議題影響。雖然轉嫁長期照護的風險也很重要,但是不見得是醫療險規畫的重點,因為醫療險主要是幫民眾轉嫁從出生、就學、工作到退休期間內所有的醫療風險,長照險則是針對退休後、高齡照護需求設計,兩者重點不同。廖一聰建議,民眾買保險應該以「現在」需求為主,等「現在」的保險需求已經成功轉嫁後,預算夠再來想「以後」,因此跳過癌症險直接買長期照護險,會讓現在的風險規畫產生缺口,最好還是要依序投保才完整。

 

迷思2》用申請理賠流程挑選重大疾病險
正解:能夠拿到一次給付保險金挹注醫療與生活支出,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當被問到「投保重大疾病險最重要的3種理由」時發現,最多受訪者(32.2%)挑選保單的最主要原因竟是「希望理賠簡單明瞭,只要拿診斷證明書就能申請」。

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王琦惠指出,這有點本末倒置。因為買重大疾病險的首要目的,是「拿到一次給付保險金,支付接下來的治療與生活費用」,而不是理賠簡單、只要「拿診斷證明書就能申請」。況且保單條款上雖然載明保戶只要拿診斷證明書就能申請理賠,但是從實務經驗來看,理賠申請並沒有那麼簡單。

舉例來說,如果保戶投保重大疾病險時,拿著醫院開立的「因罹患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治療」的診斷證明書,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由於急性心肌梗塞分為輕、重度理賠,輕度理賠條件是「胸痛、心電圖異常、心肌酶異常」3項中具備2項才理賠;重度理賠條件與輕度一樣,但是增加「發病90天後,左心室功能射出分率低於50%」。因此,光是憑診斷證明書上一句「急性心肌梗塞」,看不出輕重程度,恐會被保險公司退回或要求補件再申請。廖一聰則建議,除了以診斷證明書申請理賠之外,保戶可以一併提供病歷或病理檢驗報告,讓理賠申請的速度可以加快。

 

迷思3》年輕時選終身型保單,保費比定期型保單便宜
正解:定期型保單比終身型保單便宜,但是要注意總繳保費

針對醫療險保費計算的誤解,有36.9%的受訪者認為,「年輕時買保障終身的醫療險,年繳保費一定比買定期型便宜」。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李安昇解釋,消費者會有這種認知,主因是接收到業務員的銷售話術,「終身型保單年輕時買便宜,保障一定比定期好。」事實卻不見得如此,以重大傷病險為例,30歲買1年期定期型保單,保額100萬元,年繳保費不超過萬元,終身型卻超過3萬元。

只是買定期型保單需注意,如果是1年期定期型險種,年繳保費會隨年齡成長,60歲後,每年保費漲幅變更大。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葉俊佑說,最好計算定期型保單「總繳保費」,評估能否接受。

 


作者簡介_Smart 智富月刊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網站:Smart 自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