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壽險平均保額為何一直降?

 

2016年第1季壽險業吸金超過3,000億元,估計到年底還有逾兆資金會湧進壽險公司。拜低利率之賜,使得原本放在銀行的定存資金,在壽險業「比定存利率高一點」的報酬率誘惑下,近10年大量湧向壽險業。不過,這些從定存轉到壽險業的資金,多半是透過銀行銷售的保單流入壽險公司,雖然稱作「保單」,但真正的「保險」成分是少之又少。這些保險在保戶發生意外或生病死亡時,大多只能拿回已繳保費,頂多再加1%~3%的保障保額,本質上這些只是「類定存」商品。

台灣人拿這麼多錢去買保險,買到的卻大多不是保障!據統計,2014年國人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僅61萬300元,創2005年以來新低。壽險平均保額為什麼會一直降?許多人怪罪類定存保險商品盛行,我的解讀稍有不同。銀行所賣商品大多搬動既有定存族的資金,對壽險保障需求的排擠其實有限。

我大膽假設,可能是因國人對死亡保險的需求已趨近飽和!當你聽到每一新契約壽險保額平均僅61萬多元,一定會覺得偏低。但是,這是將所有保單當分母算出來的均值,並未指涉購買目的。由於很多保戶本來就不是衝著死亡保障出手購買。其次,目前國人平均每人有2.4張左右的壽險保單,如果扣掉年紀太老、太小的人數,實際上每個人平均保單張數與保額會更高,因此只看平均保額意義不大。而且死亡保額也不是任何時間都需要很高,例如年輕人沒成家生子前保額需求不高,等到邁入中老年,子女長大、房貸還清後,死亡保額也不需要太高。真正需要較高保障是集中在30歲~55歲的人,可是平均壽險保額根本無法看出壯年族保障是否真的偏低?

最後,單看保額會被誤導,因為只計算了「壽險」保額。但具有死亡及殘廢保障的險種不只壽險,真正的保額必須加上意外險、團險、勞保、公保、農保、乃至白包奠儀等,這些保障數字都沒加上去。我曾經估算過,其實國人真正死亡保障額度,加上前述各種保障、再依物價指數調整後,其實跟美國、日本等國相差不多。

面對少子化、高齡化,以及高離婚率的趨勢,導致死亡險需求下降、類定存壽險大賣、以及壽險保額停滯不前等現象。只是台灣現在最嚴重的問題,並不在壽險保額偏低,而是對老齡生活準備不足。因此,儲蓄險熱賣,也算是為消費者蓄積未來應付老年風險的保障。畢竟不是只有死亡保障才是保障,你應該為退休做的準備,其實比你想像的要多更多!


作者簡介_Smart 智富月刊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網站:Smart 自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