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股市 股票 台股 分析師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在近幾年來,由於外資的大舉進入股市(編按:本文撰於2009年2月),影響力相對大增,大家也開始愈來愈習慣跟著外資「坐轎」,看看外資每日的買進賣出和買賣超金額來決定後續操作,外資的研究報告喊進某一個股,那麼就大漲,反之,則大跌。相較於過去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外資付了高薪給這些研究員,讓他們學有專精的分析產業和公司,甚至進而能訪談高層,得到一些一般人拿不到的消息,並透過全球綿密的產業網絡,精準分析上下游,想也知道,外資的分析才是「有所本」。

的確,美國股市都是這樣的運作的,這是基於美國認定自己的市場已經達到「效率市場」,所有市場訊息都已充份反映在股價上了,因此,有新的重要訊息會馬上引起股市的波動,如財報或是等同於財報的「分析師報告」。

用簡單的話說,在效率市場假說前提下,分析師的功能就在幫我們(或公司及自己的客戶)在公司發表財報前,透過他個人的判讀或公司的研究,先預估出來公司「可能發表」的財報數字,然後,在美國有一家公司叫First Call,它會匯整各分析師的預估數找出平均價,形成預期,最後當公司正式財報出來後,如果高於「預期」則公司大漲,反之,則大跌。

這其實是我從做美股開始,就一直無法理解的地方,因為不管高於預期或低於預期,這其實只代表一件事,分析師不準,如果你是公司會計,做出的數字一直不準,那你會受罰,如果你是學生,你的數學數字和答案不同,你會拿零分,只有分析師,如果不準,還可以拿公司表現高(低)於預期這樣的藉口,為自己開脫,結果市場怪罪的,居然是公司,而不是分析師。理論上,First Call不是應該順便公告一下,誤差最大的幾個分析師以及統計一下年度誤差最大分析師嗎?答案是不會,因為第一,在美式的商業理論中,這種事公司自然會處理,第二,你會發現其實各家分析師的數字差異都不大。

進一歩去「分析」分析師這種行業,與其說他們擅長數字和產業,不如說他們更擅長心理學,舉例來講,如果有五家追蹤台積電的分析師,其中有四家發表了強烈買進(Strong Buy)的報告,但是你不那麼看好,你會怎麼做?A.依自己的意思,給了賣出(Sell)的評等;B.閉著眼睛,先評Strong Buy再寫理由;C.採取一個中性的評等,如Buy or Neutral(中性)。

更多人或許會考量後果,如果你給的是Sell,但台積電的財報真的非常好,那你馬上成為最不準的分析師,而且公司內部和你的客戶─台積電會非常不喜歡你,相反的,你和大家一樣給了Strong Buy,結果台積電財報非常的差,結果會是,台積電「低於市場預期」,你只不過和大家一樣都「看走了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同樣的道理也運用在EPS的預估上。這就是我前面所說,各家預估的數字都會相去不遠的主因。

事實上,分析師這個工作和公司簽証會計師一樣存在利益衝突,理論上,會計師是受股東所託,監督公司是否符合會計制度的公正第三人,問題是決定雇用哪一家會計師的,卻是公司的經營者。同樣的道理,理論上分析師是公正的評估者,問題是,會計師事務所至少還是獨立的公司,分析師背後則是大型的券商或投資銀行,相較於研究報告服務客戶和自營部,他們和這些受評價公司間,還有更多生意的往來,投資顧問、IPO & SPO、M&A...等,所以你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多數的投資報告都是買進了,甚至在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破產案(應該說詐欺案)─ENRON(安隆)發生前,還有一堆分析師是叫進的。

很多人都能了解,第四台電視那些每天精準預知哪支股票會漲的「老師」,如果他們真的那麼準,就自己做就好了,何必出來「救世」?對照一下這些分析師,如果真的那麼準,那他們應該也可以預估到自己的公司要不保了,不是嗎?


作者簡介_Rus

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公司的品格》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