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dreamstime
這段時間,有機會到一些學校跟學生互動,談談財經知識對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我常會問一個問題:「如果今天你已經在工作,但你並沒有投資如股票之類的有價證券,那麼股市的變動和你有沒有關係?」這個問題或許讀者也可以思考看看。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國股市表現「青筍筍」的時候,這個綠可不是代表景氣穩定的綠燈,而是會讓「號子」裡幾乎看不到人的那種「空頭」的綠。這個時候常常會聽到「資深」股民們喊著:「國安基金應該要進場護盤。」這個「國安基金」是什麼呢?國安基金全名為「國家金融安定基金」,根據其管理條例,可運用資金的總額為新台幣5千億元,其中有3千億元額度可借用郵政儲金、郵政壽險積存金、勞工保險基金、勞工退休基金、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所屬可供證券投資而尚未投資的資金。
例子講到這裡,多數的學生就大概了解箇中含意了。不過,在此不是要談國安基金或政府四大基金,只是由於最近大家常常在談論政府四大基金是否會邁向「破產」之路,因而由這起個頭,主要來談談「國債」。
債務,可怕嗎?債務其實不可怕,但若還不了債時就很可怕。記得父母親那一輩,甚至是祖父母那一輩的人,對於金錢的觀念是有多少才敢花多少,其實大部分都還是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較多。到了我們這一輩,已不知是從何開始,又是如何開始,信用交易慢慢普及,突然間發現:「只要一卡在手,要什麼都有。」這樣的消費模式,看起來是對民眾、商家,還有國家GDP都有很好的貢獻,直到爆發卡債風暴,大家才驚覺:錢是不能這樣花的。
2015年國際上發生了許多重大財經事件,最受關注之一乃是「希臘債務危機」,除了關心希臘當時究竟還不還得了到期的債務,以及是否能獲得新一輪的紓困案,其中有個比率則被大家拿出來討論,就是「債務占GDP百分比」。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2015年10月的《Fiscal Monitor》,20國集團(G20)2014年的債務占GDP百分比以日本的246.2%最高,2015年預估達到245.9%,推估到了2018年就會超過250%。若依世界銀行(World Bank)公布的GDP數據,日本2014年的GDP為4.6兆美元,那麼其2014年的未償債務則高達11.3兆美元,這個數字是不是令人相當訝異呢?
至於前述的希臘,2014及2015年的債務占GDP百分比分別為177.1%與196.9%,推估2016年會達到206.6%,之後會再逐年遞減;若依希臘2014年的GDP來估算,其2014年的未償債務亦高達4,200億美元。
看了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以及2015年特別受到關注的希臘,那麼,我國的債務占GDP百分比又是如何呢?根據財政部國庫署2015年9月公布的資料,2014年未償債務(不含外債)近新台幣5.28兆元,2015及2016年則分別推估達新台幣5.45及5.61兆元,至於債務占GDP百分比,2014至2016年分別為32.8%、32.5%及32.6%。相較之下,是否覺得我國情況還在可接受範圍呢?
(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占GDP百分比)
註:債務為一年以上債務;2014年(含)以前為審定決算數,2015年為預算數,2016年為預算案數;債務未償餘額不包含外債。
「債務占GDP比」這個值其實滿有意思的,若比較日本與希臘二者,直覺應該是日本最有可能出現債務危機,但為何是希臘呢?難道是這個比值沒有意義?在Reinhart and Rogoff(2010)合著的《Growth in a Time of Debt》中,提到「當政府債務超過GDP的90%,則經濟成長會放緩,GDP年成長率大約減少1個百分點。」(When government debt exceeds 90% of GDP, countries suffer slower growth, losing about one percentage point on the annual rate.)。
當時該篇論文被廣泛地討論,歐元區更因此設定了60%的上限(編按: 歐元區規定,政府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然而,後來被一位博士生發現論文其中之一的表格數據有問題,Reinhart and Rogoff之後也承認90%這個門檻有問題,但仍堅持「舉債不能夠沒有一個上限」,這個堅持個人倒是滿認同的。
此外,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席勒(Robert J. Shiller)也曾針對「債務占GDP百分比」提出一些看法,其中之一便是兩者單位不一致,比值的意義恐怕沒有意義,不過,他也提到,當政府為其短期負債的部分再融資時,此比率確實可作為風險的評估之一。實務上,該占比一般也確實被債券投資人用來衡量一國在未來的償債能力,然而,重點還是在於國家的現金流量是否足以因應其債務。
那麼,政府債務跟誰有關呢?沒錯,跟你我有關。財政部在2015年10月7日發布的最新國債鐘統計,平均每人負擔債務為23.1萬元,意思是不論男女老少,甚至是剛出生的嬰兒,就已平均負擔23.1萬元,若以家戶來算,一戶若有3人,則一家負擔約69.3萬元。
若依各縣市來計算的話,結果會是如何呢?
就總負債而言,以高雄市的2,552億元最多,台北市與新北市分別名列2、3名,而平均每人負擔也以高雄市的9.2萬元最高,新北市的5.2萬元居次,而新竹縣則以4.2萬元名列第3。這樣的結果是否就表示這幾個縣市的民眾很不幸福,或是說這幾個縣市政府最有可能面臨破產呢?
前面就曾提到,負債並不可怕,是還不了債才可怕,所以還是要根據各縣市政府的現金流量是否足以因應債務為主。確實,債台高築總是會增加可能的違約風險,因此開源與節流必須同時進行,若政府一味地節流,可能就會面臨如美國2012年底的財政懸崖危機,同樣地,若一味地舉債度日,恐怕又會落入另一個困境。因此,這些國人的「債重量」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依據,提醒政府需要作好財政規畫與資源配置。
中華傳統強調「節儉」是一種美德,乍聽之下與現今強調要刺激消費、刺激投資、增加政府支出的救經濟政策相違背,然而,細細省思,節儉的意義不在於什麼都不消費,而是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不是一再消費想要卻可能沒有用的。如同一位朋友所說,買一個1萬元的商品,每天使用得很開心、很便利,跟買一個10元商品,但卻擺在一旁完全無用,二者相較之下,那10元商品反而顯得貴了。所以,政府在編列預算時,真正該思考的是民眾需要的是什麼,以及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為何,把預算花在刀口上,相信民眾也會很樂意承擔這樣的債重量。
本文獲「大數聚」授權轉載,原文:不可承受之重?國家人民的債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