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理性而言,要打敗大盤,全部集中在1支股票,機率最高。

巴菲特告訴一般投資人,應該要集中在10-20支左右。他的夥伴查理孟格,更認為應該在10支以下。而曾經買過數千檔股票的彼得林區,在他退休後,更建議投資人,應集中在3-5支。

這些靠選股維生的不世出高手,在經歷一輩子的大風大浪後,給出來的答案都是「集中」。

用個簡單的算術來解釋他們的結論,看看非指數投資人(自行選股)要打敗大盤的機率,和選擇投資標的多寡之間的變化。

若以S&P500來當成標竿, 大盤的表現就是這500家公司的市值加權平均,我們用簡單一點方法的劃分,假設未來10年,其中250家的表現會優於大盤,而250家會劣於大盤。

當你選擇第一個標的時,優於大盤的機率為50%[250/(250+250)],接著選第二個,因為第一個已經選中打敗大盤的公司,可以打敗大盤的標的只剩249家,因此,選中優於大盤的機率為49.9%[249/(249+250)],以此類推,當選擇第101個標的要打敗大盤的機率為37.5%,到第251個標的時,要打敗大盤的機率為0。

 

上面就是選股家數與打敗大盤的機率曲線,你沒有看錯,若想打敗大盤,機率最高的持股數量,就是1支,而且只有50%。但,這個假設可能還是高估了。

為什麼?

因為,經過10年,投資一家公司能損失的比率,最高就是100%,而上漲無上限,可能高達2-300%,甚至更高。這可能會使打敗大盤家數,落在更前面一點,換句話說,可以打敗大盤的家數,可能只剩200家。

 

如此一來,打敗打盤的機率就更少(40%),而且選股家數變多時,機會消失的速度更快。

40%的機率其實還不錯,因為還沒加入現金因素。如果,投資人把手上可投資的資金,長期以現金方式持有(因為想等危機入市),機率就更加悲觀。

以過去超過50年的資料顯示,S&P500的報酬為9.7%(含股利),所以「現金」是一個報酬比大盤低的標的。

 

若將三分之一的資金以現金放市持有,等於多選進250支表現劣於大盤股票,所以要打敗大盤的機會,只能從26.67%開始。

這解釋了為何老先覺們,為何都告訴想靠自選股致富的投資人,應該將資金全部投入,而且是集中。

現實世界是否也是如此?

看看2015年世界首富榜,第一名是Bill Gates,因為他現在有基金會,所以持股較分散些,但使他致富的過程,持股幾支呢?

第三名的巴菲特,超過99%的財產集中在1支股票,新秀祖克伯身價333億美金,剛好也是1支。

國外如此,台灣呢?

首富蔡衍明,旺旺,1支。郭台銘,鴻海,1支…。好巧,都是高度集中。

當然他們都是企業家,但也都是投資人,祖克伯當然可以在IPO之後將手上的股票賣掉,換作其他資產,例如指數基金,可是他並沒這麼做,也幸好沒著麼做,否則資產只有現在的二分之一不到。

想打敗大盤?最好就是盡己所能,找到一家公司,然後全押了。

等等,要不要再想想?

左右投資決策從來都不是理性,而是人性。有幾個人可以忍受,將所有的資金投入1家公司,經過10年後,可能一無所有,甚至負債累累?用一個對的方法,但已經超過個人的忍耐上限,必將失去平衡,最後導致從貪婪出發,在恐懼中結束的投資結果。

所以成功的創業家如此稀少,而能打敗大盤的投資人也是很少。

對了,別找我辯論,這是我自己的推論,沒什麼理論基礎,所以你可以用你高興的方法,去探討這個問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投資應該集中還是分散?

作者簡介_Joseph

一位站在經營者的角度,看待所投資之公司的『業主型』投資人。

個人部落格:http://funusstockmarket.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