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書這麼多,要怎麼挑阿?」
「喔,我有整理一份我的投資書單,你可以參考看看。」
「那...一本投資的書,你會先看哪些部分?」
「應該是『出版時間』,還有『作者的背景』」
跟朋友聊到幾本不錯的投資書時,突然討論到這個話題。
看一本書投資書籍之前,先注意作者和出版時間,最主要是考慮到這三件事:
1、經歷 20年以上「時間考驗」的書,更值得一看
不是說近期的書不好,而是能經歷時代考驗的書,有它獨特的價值。說老實話,景氣循環七~十年就一次,能超過二十年就很不簡單了。
每當有大空頭出現,總有一批明星投資者以及他們的書會消失,而另一批明星和他們的書會出現。
注意各個大空頭出現的年代,例如:1929、1970、1987、2000、2007年...如果一本書投資書籍能存活五十年以上,經歷過多次市場的考驗後,至今仍不斷被再版,代表書中有一些概念,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非常值得一看。
2、不同時空背景,分析方法和投資工具都不一樣
工具上隨年代也有很大差異。
舉例來說:
1950年以前,K線圖是可以每週整理成雜誌出版賣錢的。(這裡指的是美國)
1970年以前,電腦運算才剛起步。(在台灣都還是看電視、聽收音機報價)
2000年以前,網路也根本還沒普及,一般人取得股票資訊都還很不容易。
工具影響到資訊的取得,進而影響到當代有效的投資方法。就像 K線圖發明在一百多年前,要自己用紙筆畫K線圖也不過是二十~三十年前的事,而當時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到今天是否仍然適用?當然是個問號。
這就是為什麼在古早年代,專業投資人只會是業內人士,因為光是資訊上的落差就打死一票的散戶。
3、書的作者身分:他操作資金的目的是什麼?
通常出書的人,大概分成幾種:
(1) 共同基金
操作自己的資金,和操作別人的資金差異非常的大。現在投資教科書學上學到的所有理論,都是假設你是個資產管理專家,畢業後要去幫別人服務操作資金管理資產,並且從管理資金的規模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
在這個假設的前提下,為了能讓顧客的資金持續十~二十年以上投入,需要考慮到資金成長的平滑性。簡單來說,基金經理人管理的資產,績效曲線最理想的狀況是由左下往右上成長,不能有太大回檔,否則客戶就會從你手中抽走資金。
由於寫這類書的人,許多是基金操盤人、或是在賣基金,並不是買基金的人,難免會有老王賣瓜的疑慮,基金的操作方式也不適用在大多數人身上,客觀判斷還是要靠自己。
就像巴菲特說的:永遠別問理髮師,你是不是該剪頭髮了。
(2) 避險基金
避險基金僅限於富人投資,因此和共同基金比,比較沒有老王賣瓜的問題。
避險基金的操作比較有彈性,追求「絕對報酬」,這類避險基金操盤者的操作觀念,更值得一般投資人參考。但有個差別在於「規模經濟」,避險基金畢竟是基金,它有收管理費,因此他在資訊能力、研究能力上都高出一般投資人很多。想想看你能不能搭飛機到某企業總部,去拜訪企業經營者就知道了。
(3) 交易員、造市者
在早年電腦下單報價還沒普及時,這些人基本上主宰了市場,因為他們擁有第一線的資訊。
這是壓力極大的工作,他們事業生命都不長,大多年紀輕輕就退休了。他們和一般人最大的差別,就是資金多、資訊接收量非常的大,以及交易成本極低,因此可以做到極短線內的多次大量進出。
(4) 散戶中的高手、市場主力、投機者
這類書比較少是國外作者,因為假設你很會賺,通常都會有人給你錢讓你代操,最後就是走上避險基金那條路。但這類的書,比較有機會窺見一個投資者的成長過程,以及一些執行面的經驗和細節。
而要辨識強弱也很簡單,真正的高手都「不會強調投資方法」,也不會「強調自己很準」。因為一來方法種類太多了,二來要賺錢不見得需要很準,所有方法只是讓自己佔有一點優勢,而不是保證勝利。高手的書通常都會「強調資金控管和風險控制」(但這樣主題的書可能不大好賣 )。
延伸閱讀:告訴你一個勝率 95%的方法,你敢用嗎?
快速總結:
1、20年以上的投資書籍,大多很經典值得一看。
2、看書時,對於書中的分析方法,要先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
3、注意作者的角色,因為有些方法即使學到,也可能因為所處的角色不同,對自己的投資沒幫助、甚至是錯誤的概念。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投資新手挑選一本投資書籍,要先注意這「2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