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摩根士丹利證券點名「麻煩十國」,它們不是和中國有貿易競爭,就是和中國貿易關係密切。
但實際上,台灣、新加坡、韓國的出口項目,跟其他七國大不同,並不是原物料,而是資本財或消費成品。這波中國經濟衰退最重要衝擊其實是在原物料市場,至於台灣三國受衝擊的理由,並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總需求下滑,反倒更多是中國自己的「紅色供應鏈」崛起造成。
先來看在景氣循環的過程中,一開始當然是供需平衡,因此價格穩定,但當需求快速上升,供給自然吃緊,很多人就會去囤貨來待價而沽,甚至拿這些貨物去跟銀行抵押再來買貨囤積,這就是中國過去幾年煤礦、黃小玉、稀土、鋼筋、石化原料等創歷史天價的理由,是因為錢太多,不是因為真的吃了那麼多或者用了那麼多。
但當這資金鏈斷了,一堆被囤積的貨物突然因為被斷頭拍賣湧入市場,自然就會導致價格崩跌,價格崩跌又會導致買盤縮手,特別是原本有需求的廠商,因為期待價格會更低,就不願提早下單,再度導致原料有價無市,投機客為了變現,不計價往下砍,就形成一路崩跌。
這就是眼前的大宗物資慘況。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每年以7%-8%的幅度成長,說穿了只是提前使用未來的消費力。想想,高不可攀的房價和原物料價格,一方面扼殺消費,一方面也讓製造商受不了高成本而無法生產,沒人買、也沒人要賣。等到有一天,中國官方發現問題,高通膨導致的高利率已經讓經濟動彈不得,是中國戳破了自己的假性需求,中國原物料需求突然驟降,這就是眼前新興市場衰退的真正原因。
這跟上述的麻煩十國有啥關係?因為包括智利、委內瑞拉、南非等,基本上就是順著這股原物料潮流而起的國家,當初號稱可以取代美國的這些「實物強權」,說穿了就是靠祖產過活的富二代,至於祖產可以吃多久,卻是掌握在別人手上,偏偏這個別人(中國)現在開始打擊投機,包括要求去槓桿和打貪腐,對原物料就興趣缺缺,那麼這些富二代國家一下子就變成負二代,面臨現實殘酷考驗。
至於台灣、南韓、新加坡三國,算是賺中國投機熱潮所帶動的財富消費效應一族,但中國人想要自強,就不願繼續「肥水落入外人田」,所謂紅色供應鏈就此誕生。
其實比起南韓和新加坡,台灣算是比較晚才感受到寒意,因為從主要出口產品比重來說,新加坡前兩年就已經感受到中國經濟放緩的壓力,例如傳統產業特別是石化相關,佔了新加坡出口比重將近15%,反倒是台灣因為電子資通產品佔比高,一直到今年第二季因為蘋果對中國市場不樂觀等因素,股市才開始大跌。
但是對比其他七國,台灣、新加坡、南韓三國處境相對好得多,一來這三國外匯存底都極高,因此沒有出現外資潰逃導致國家債信危機;二來產業轉型早,並非全是初級產業為主。
最後則是,國內儲蓄充沛,從這三國的利率狀況來看就知道。以台灣為例,十年期公債利率,連2%都沒有;至於南韓,雖然同年期公債殖利率達2.526%,比台灣10年期公債殖利率多了近100個基本點,但指標利率經過降息也僅1.50%,因此不會看到為了挽救貨幣貶值,導致資金外逃而開始升息的戲碼。
但是,更該深究的問題是,台灣如何讓自己衰退的比較少?事實上,對比今年第二季成長率,像台灣這麼慘的亞洲國家,幾乎找不到,南韓和新加坡都起碼維持在2%上下,關鍵可能在匯率。
像是新加坡央行早在今年一月意外宣布放寬貨幣政策,星元兌美元重貶,創三年來單日最大跌幅,並摔至四年半來新低價位,加入近期全球主要國家央行一連串的寬鬆救經濟行動。南韓韓元更是貶勢猛烈,今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僅貶值2.91%,貶幅在亞幣中落居最後一名,同期間韓元卻重貶7.26%。
為什麼這兩國貨幣要大貶?很簡單,雖然中國要發展紅色供應鏈,但產品品質還不如海外,只要價格優勢拉大,中國廠商沒理由不外購,就像是中國大媽跑去日本買馬桶、電器一樣,而南韓只要貶幅大於台灣,那麼就能吃下市場。
在總需求下滑的年代,吃別人的肉就是活下去的條件,在這場戰役中,南韓、新加坡和日本早早就布局好這一局,台灣卻從總統到經貿官員還在自喜於第一季GDP是四小龍之首,沒有遠憂,這才是台灣最大麻煩。
作者簡介_約翰之聲
一位喜歡研究國際財經與公共政策的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