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StockMonkeys.com@flickr, CC BY 2.0
隨著選舉接近,台灣幾大企業團體變得突然很積極,甚至態度有點得理不饒人起來,鑽漏洞變成是企業獲利的一大法寶。
先是基本工資一役,勞方幾乎是被資方牽著鼻子走,勉強才達成調漲基本工資3.8%的共識,說要高興還真是一種自我解嘲,沒想到當勞方還來不及為這個小小的調漲而開心時,另一頭又傳出勞動部可能放寬派遣員工比例。
說穿了,派遣勞工是與臨時工一樣,也跟外勞一樣,都是一種企業降低成本的方法,表面上對企業而言,有了派遣勞工,可以解決突如其來短期、季節性的人力需求,不需要因此多聘僱,讓企業運作更有彈性;但對勞方來說,這是一種壓榨,因為派遣業讓資方找到一個「漏洞」,派遣工要做的跟正職差不多的工作內容,卻沒有相同福利,所謂同工不同酬,就是在派遣世界中發生的劇情。
這群台灣慣老闆鑽漏洞還不只這個,下一個議題又是健保眷屬人數。
根據六大工商團體九月一號發的聲明指出,追蹤至2012年統計數據,健保第1類第1至3目被保險人「實際」平均眷屬人數,已降至0.62人,現行健保「公告」平均眷屬人數0.7人之計費基礎,已呈現高估情形,顯然與健保法第29條採「實際」平均眷屬人數之規定不符,該項保險費計收標準值得商榷。
簡單說,這些企業家認為政府跟企業收健保費中針對眷屬的部分,參考值已經失真,因為實際保的人數減少,所以應該退還多收的健保費。
沒錯,按照法條的確企業主站得住腳,但為什麼眷屬人數會減少?不就是年輕人沒有更高薪水,誰敢養小孩?而上一輩爸媽為了怕小孩負擔大,又不敢把自己掛在子女的眷屬健保帳戶上,所以當然就會出現下滑的情況。
政府如果沒看到這層背後意義,只是一味去滿足企業要求,那就是昏庸。事實上更早的還有包括長照負擔比例等,工商團體則認為,長期照護屬於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不應將政府的責任加諸在企業身上,因此建議,企業降為30%,政府的負擔增為40%,而勞工保持30%不變。
目前為止,沒看到執政黨勇於捍衛這項政策,年底大選舉又到,沒有參選人敢於得罪金主。
工商團體打出的理由都是,政府必須要考量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負擔能力,「因為企業必須要先能夠生存,才有能力付出。」但事實上,台灣的企業絕對有能力負擔這些,因為政府每年光是租稅補貼給的企業,就遠遠多於企業該繳給政府的。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還記得之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曾說,前總統蔣經國時代的稅收,至少占了國內生產毛額的20%,但到了馬政府只佔了12%,減少超過兆元的稅收;一連串的減稅措施,從一開始的遺贈稅調降,一年就損失192億,最大宗的營所稅,更是流失千億元稅收。
從台灣企業主這些舉動,只重成本下降,卻沒有提出價值升級的呼籲,千方百計要讓政府多負擔,從電費、健保費、長照費、促產優惠、遺產稅、增加外勞比例,到底省下來的錢有多驚人?
根據上市櫃公司第2季獲利及上半年財報,包含已公布自結數字的金控保險公司,第2季稅後純益為4,392億元,為單季歷史次高;總計上半年稅後純益則高達8,14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19.1%。
看看台股上半年來到9,500點與上市櫃老闆身價,再對照薪資變化來看,為什麼民眾剝奪感那麼深就一目了然,原來都是為了資本市場的利益,員工薪資和稅負都是企業的固定成本,老闆越摳,EPS越好看,大股東手中股票的股價越高,這就是台灣社會上演的財富大挪移。
但可笑的是,最近證交所卻弄了一個「高薪100指數」,找來上市公司中「高薪」及「獲利」兩項最高的一百家公司。
沒想到,因為只有公布前十名公司名稱,但某家大樹金控因為沒有入榜前十名還因此跳腳,到底是因為怕國外大型基金會因此少加碼該公司股票,還是真覺得自己給高薪不該被社會遺忘,相信讀者心中答案很清楚。
企業將本求利是天職,也是對股東交待的作為,但如果是殺雞取卵的發展模式,那就是一種掠奪,在美國有一家公司,相信台灣許多讀者也不陌生,它叫做COSTCO。
COSTCO做的是美國福利最差的零售業,但在2009年美國經濟大衰退時,老闆不但沒裁員,還反向加薪。事實上,美國零售業普遍福利差,因此員工抗議事件愈來愈多,像是之前沃爾瑪和亞馬遜都傳出員工為了要求加薪而大罷工。但COSTCO在過去30年從未出現重大的勞工問題,薪水更比對手多了將近五成以上,被《美國商業周刊》多次選為全球最幸福的企業。
他們的員工薪水不含加班的平均時薪高達20.89美元,是美國法定基本工資7.25美元的將近3倍,而沃爾瑪均時薪則僅12.67美元。
這間公司相信,「上班環境愈快樂公司獲利就愈多」,該公司多執行長克雷格‧傑立尼克(Craig Jelinek)曾說:「員工需要一份可以過日子的薪水與有健保的工作,員工薪水多等於有更多的資金會流入經濟,這樣經濟才會健全。」
克雷格還因為鼓勵調高基本工資,在今年2月時撰寫一封公開信,呼籲國會調高法定基本工資。這樣的眼光肯定在台灣企業主看不到,但別以為薪水給得高,公司獲利就差,過去COSTCO營收5年來成長近4成,公司股價更暴漲1倍。
COSTCO這麼競爭的行業都能對員工更好,為什麼台灣企業主做不到?
作者簡介_約翰之聲
一位喜歡研究國際財經與公共政策的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