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台股,除了起死回生的華亞科,最夯的就屬股王大立光,但大立光驚人的股價卻掩蓋不了其媽寶個性。
因為今年股東會上,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說,因為土地取得不足,無法擴產。大立光沒土地建廠,不是一天兩天,早在4年前就爆出新聞,但為什麼到今天還不能解決,問題不在政府,而在企業本身,因為台灣企業主基本上也還是一群媽寶。
根據新聞報導,林恩平表示,土地取得並不是真的不好找,而是「我們最愛台中」。
這句話有兩個涵義。
首先,不是沒土地,只是我想要的不只是土地,還要在我家旁邊的土地,最好又能很便宜。
第二,大立光不能離開台中,因為大立光離開台中就不能活了。林恩平的理由是:公司好不容易培養了一批人才,這些人有很多從北部、南部來的,大部分以中彰投較多,由於大部分的員工都在台中附近買房子,且孩子也在附近就學,若因為新廠房要他們搬離,這樣有點殘忍。
如果連大立光都會這樣想,其他企業更不用說。
對照一下之前新聞,請問,當台灣一堆企業主責罵年輕人不願離鄉背景去異地工作,不願意接受低薪、只貪圖離家近的工作職缺,本質上有何不同?
如果離開台灣就不能運作,那些到中國設廠、到越南設廠的台資企業和台幹,他們的生活就不殘忍嗎?
事實上,台灣真的不缺工業區,根據工業局統計,許多廠商都希望取得桃園中壢、龜山和台中園區之特定位置用地,但這些地方屬老舊工業區,土地早已開發完畢,反倒是彰濱線西、台南科技和花蓮和平仍有逾60-70公頃土地供開發,但有興趣的業者卻不多。
業者不願意去的理由其實簡單,基本設施不足,沒有產業聚落等等,但這是企業家該有的精神嗎?企業家或者資方可以享受比勞方更大的利潤,代價是他必須不斷面臨Win or nothing(贏或通輸)的挑戰,但在台灣,政府和資方卻一直合作幹著讓企業「茆贏不茆輸」的事情。
有趣的是,同樣情況,當在中國時,台灣企業心態又變了,因為近幾年中國經濟實施「騰籠換鳥」,尤其是沿海地區,只要不是未來政策扶植產業,就會被趕走,取消你的稅負優惠措施、徵收你的土地,逼得許多台商不斷往內遷。簡單說,中國政府就是覺得你沒價值,只適合去開發不足的地方,繼續發揮創業精神,自己蓋路、弄水電等等。
請問,為什麼在台灣,企業就敢要求政府什麼都要準備好,否則就是「缺乏投資誘因」?
因為企業只要贏,卻不願承擔輸的風險,所以會去結合政治勢力,來排除變數,也因此就會出現葉世文、林益世、賴素如這種貪污案例,如果結合官方不夠,再來買通學界,給一堆教授擔任獨立董監事,進一步逼官方弄出一堆專科計畫,護航廠商取得補助款或者是壓低稅負。
也因為有這種方便門,勞工對企業來說就很難是創造價值的「關鍵要素」,因為不是關鍵,自然利潤難以共享,也就會出現今年前4月的平均薪資,若扣除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幅,實質薪資仍不及16年前的水準。
但台灣企業這麼認真搞這些,到底競爭力有多強?
根據金管會統計,去年台灣50指數成分股以7.39兆元淨值,創造8,687億元獲利,股東權益報酬率為11.7%,今年預估台灣50指數成分股將以8.47兆元淨值,創造1.01兆元獲利,股東權益報酬率為12.0%,對照美國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過去五年平均大約接近15%以上,台灣好像表現不差。
但是,台灣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大概也是靠媽寶來的,為什麼?
首先,稅負低到不行。根據雜誌報導,2011年實質稅率低於5%的企業,包括許多大公司,例如緯創,一毛錢都沒繳。遠東新世紀,稅率0.2%。聯電,稅率0.3%。
如果再把各國企業所得稅率拿來比一比,台灣幾乎是偏低的一員。
表格:企業所得稅各國最高邊際稅率及課稅原則比較
再者,電力價格也是低到不行。不論是東南亞或東北亞,台灣的電價絕對很有競爭力,但可笑的是台灣的企業獲利率卻人家車尾燈都看不到。
至於工資更不用說,連《富比世》雜誌之前都專文報導「台灣工資停滯成競爭優勢。」甚至美國勞工部出版的「國際勞工圖表」,在評比的30多個知名國家中,台灣企業「勞工成本」之低,穩居世界第一,薪資倒退幅度也是世界第一!
對比台灣製造業勝過新加坡、南韓,甚至還大敗美、日、德國,台灣勞工真該驕傲,因為自己的賣肝終於成為台灣之光。
但親愛的企業主,當今年台股突破馬英九任職防線,創下新高之際,相信許多老闆光持股市值起碼大賺數十億時,卻還擺脫不了利用Cost Down來擠出利潤的思維,一堆公司用「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來壓榨勞工,連土地都要政府找便宜的給你用。在批評年輕人「媽寶」的同時,企業大老闆們是不是也該照照鏡子?
作者簡介_約翰之聲
一位喜歡研究國際財經與公共政策的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