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othree@flickr, CC BY 2.0
讀者提問:
子房老師,我是今年即將畢業的藝術系學生。前幾天台北市都發局長砲轟幾個財團開發的文創園區,都是「假文創園區群」,更痛批只要這些「無本求暴利」的董事長們在,台灣藝術家永遠是二等公民。請問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的文創園區不能「正常發展」嗎?
子房觀點:
柯P曾說過:「我們那位局長本來就蠻浪漫的。」嗯,也別大驚小怪。我們建築人骨子裡都有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的社會主義傾向,認為可以用建築設計改變人類的居住生活,用線條與透視圖就可以決定都市的發展,直到在自由經濟市場裏遇到那些被稱為自私蠻硬不講理的地主刁民,才開始放下素描筆,拿起財務計算機。
我猜局長的理想文創園區,應該是像知名「北京798藝術園區」一樣,有眾多藝術機構及青年文創藝術家群聚,藝術工作室、畫廊、文創公司、時尚商店聚集的都市特色空間吧!但其實「北京798藝術園區」是自然群聚發展而成的,原本是50年代由東德協助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具德國包浩斯風格特色的閒置廠房因為租金便宜,自2001年起由幾位藝術家進駐改建,陸續做出許多大型展示作品吸引人潮,也慢慢聚集更多文化人與餐飲業者進駐。總面積23萬平方米的廠區,有仍在營業的工廠,也有時尚前衛的觀光人潮,更許多大型國際藝術活動都在此舉辦,也常見影視明星、政要名人在此出沒。
坦白說,這樣的文創群聚效應,不見得是單一計畫做得出來的。紅色子房過去曾經參與幾個工業區刻意想轉變成文創園區的投資企劃,發現共同的問題,就是文創工作者的付租能力太低,投資改建回收困難。最後都是得搭配規劃旅館、特色餐廳來補平收益。但如果交通位置偏僻,可能連旅館、餐廳都做不起來。
文創地產的另一種形式,就像紅色子房去年初發文鼓勵學弟在齊東老街創辦的「天地人文創」,開業一年多來持續以社群經營的方式擴大營運效益,小小不到百坪空間至今已經辦過數十場藝文沙龍,六十多場超過180名講師的跨產業論壇,超過5000人次參與的聚會活動。但即使成果豐碩,經營團隊仍然相當辛苦。
回頭看看北京的藝術園區,由於國際藝術消費市場廣大,有藝術村經營者願意大方讓十數個甄選藝術家免費入住生活與專心創作,再定期舉辦藝術家作品拍賣會。只要有其中一兩個藝術家作品被市場炒熱,其拍賣分潤後的鉅額利益,就足以支撐藝術村的經營,進一步培養更多的新生代藝術家。
所以,想要支持台灣文創園區「正常發展」的朋友,如果不希望文創園區變成「文青餐廳園區」,也許從現在開始少買一些日韓進口雜貨,買台灣文創服飾取代國際名牌,支持獨立音樂與正版CD,進電影院支持國片。
任何經營團隊都是跟著顧客走的,顧客要什麼,文創園區就變成什麼。倘若我們對文創一直停留在只看不買的「假文青經濟」,願意花700元吃大餐卻不願意花700元買一根原創設計的湯匙,出現讓浪漫局長發怒的「假文創」,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