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他從小念私立名校,當了10幾年班長,是學校風雲人物,研究所時念UCLA的電影所,同學們都傳說他念了個「怪系」。


在我們現在看來,念電影所還算正常,但在當年,這個選擇可是走在很前面的,我記得蔡康永在一段訪談提到,爸爸對於他念電影所的看法,他說「每次當有朋友問爸爸,我在念什麼時,他總是清楚講出UCLA,後面科系的部分唏哩呼嚕就混過去。」聽起來,當年念電影所,應該是蔡康永自己的意思,而不是爸爸的決定。

他把念研究所的生活寫在《LA流浪記》這本書中,這本書第1篇就很有趣,文章大意是,「編劇課的老師,對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說,編劇本的第一原則是,『世界上沒有人是快樂的』,你的快樂,就是觀眾的痛苦,你愈快樂,觀眾愈痛苦,觀眾為什麼要花錢進電影院,看到有人過得比他好?所以你寫的主角不能快樂超過5分鐘,在第4分鐘59秒時,你就要讓他痛苦摔斷腿,或者被鬼娃娃追殺,如果未來你們寫的故事,誰在一開始就寫主角很快樂,我就讓他這一學期跟快樂絕緣。」

教授的下馬威奏效了,於是,大家交出來的編劇作業內容如下:
「阿里巴巴到家門口,發現煞車失靈,車子衝向看電視的媽媽。」
「阿里巴巴把微波爐的烤雞拿出來,看到裡面有一隻死老鼠。」
「阿里巴巴把嬰兒抱起來,發現嬰兒跟自己長得完全不一樣。」

總之,每個學生的交出來的作業,故事的主角阿里巴巴都很慘,且一個比一個慘,教授對此感到很滿意。

我看到這段時,笑了很久,覺得蔡康永的研究所生活很有趣,他選了一個他愛的科系,給了自己精彩的生活,他在書中的最後寫著,「兔子打鼓,人生耗電,回憶才是人生的電池。」選擇自己愛做的事情,你才有熱情去支撐那些不開心的過程,人生不會樣樣順利,要靠熱情去消化不順的時光。

台灣的文化,很少關心你「開不開心」

我們的文化,讓我們都太在乎「有沒有用」,卻很少關心你「開不開心」,念有用的科系,每天過得不開心,最後你也會把這個「有用」的科系擱置腦後,等到畢業,改做其他想做的事情,這個有用的科系,只是「用來」耽誤你幾年,對你來說,它真的「沒有用」,而你念完的最大收穫是,確定自己永遠不會愛上這個科系,如此而已。

有次,我跟我的攝影師聊天,她過去任職外商,由於很熱愛攝影,加上不想每天在外商虛度生命,辭職改做攝影接案為生,她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為什麼我們問候彼此時,都問說,你最近在忙什麼,而不是你最近做了什麼開心的事情?」、「忙是好事嗎?應該開心才是好事吧。」

她說的很對,也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的文化,我們習慣讚揚忙碌,好像忙得要死,才是有價值的人,因此,就算你的工作很輕鬆,對外還是要說,「很忙啊」,「很累啊」,「超忙的」,才不會被別人看不起,也才對得起薪水,「裝忙」成為顯學,而讓你忙的事情,可能很瞎,不見得是開心的事情,因此如果你問別人你最近做了什麼開心的事情,他可能會答不上來,甚至會逼出他的眼淚,因為仔細想想,最近好像,真的都沒做什麼開心的事情。

然而,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開心很重要,不過,只要一遇到做選擇時,往往會選了有用,而不是開心,因此,人生就會很容易不開心。

我家附近有個鹽酥雞攤,在上一代經營時,老夫妻倆每天笑臉迎人,看他們開心,我們買起來也開心,後來,兒子接棒,生意依舊非常好,但兒子每天臉都很臭,非常不快樂,在購買時,問他任何問題都要小心翼翼看他臉色,連問「還有甜不辣或者米血糕嗎?」都得提心吊膽,空氣常常凝結,空白5秒後,他揮揮手炸著鹽酥雞,看著油鍋說,「你自己看、自己看,就剩這些了。」,雖然他賺的錢多,但光看他每天臭臉炸鹽酥雞,身為客人的我,都開始有點同情他的人生。

職業無貴賤,系所無好壞,但重要的是你愛不愛,你不愛,就算在天堂,也像在地獄,當你內心覺得很棒時,就算是家徒四壁,你也會甘之如飴,勇敢選擇所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本文獲「黃大米粉絲專頁」授權轉載,原文:【選擇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