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衝擊,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官方祭出紓困政策釋利多,且強調「適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分析指出,貨幣政策進一步地寬鬆可以預期。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特困行業實行階段性緩繳養老保險費政策,加大失業保險支持穩崗和培訓力度;部署適時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更加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會議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切實穩住宏觀經濟大盤。要適時靈活運用再貸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路透社綜整分析人士意見指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人民銀行(中國央行)寬鬆政策是箭在弦上,政策工具箱包括結構性寬鬆、降準降息等。國常會並未直接點出具體寬鬆政策,不過在經濟多重壓力下,意味著釋放貨幣政策最大效能、多措並舉發力的機會加大。
高盛經濟研究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指出,相較於前幾次國常會後央行立即做出反應,這次會議沒有明確提到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政策利率。不過可以預期,進一步下調政策利率和存準率是支撐經濟增長計畫一部分。由於局部地區疫情爆發、決策者忙於抗疫,推估會先推出寬鬆的貨幣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在疫情受控後加快。
華泰證券固收研究團隊認為,這次會議提到適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代表並不局限於降準降息,還有MLF(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小微貸款支持工具、銀行資本補充等。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先讓市場主體活下來,再談活得好,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政策和金融支持更直接,結構性政策更能兼顧短期和長期、結構與總量。
興業證券固收分析師羅雨濃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緊縮政策會對中國貨幣政策構成一定制約,但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保持在偏強位置背景下,中國央行還是有較大貨幣政策自主空間。降息能幫助基本面,也能進而穩定資本帳戶;降準必要性實則不高,僅僅降準難以緩解基本面下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