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中國企業不專心經營本業,反而拿錢大肆炒股。今年第一季陸股股災時,將近500家上市陸企的金融投資業務大虧,損失累計高達人民幣112億元。


金融時報14日報導,今年第一季,中國疫情肆虐時,安徽華茂(Anhui Huamao)的本業--棉紡和服飾持穩,僅小虧人幣2,560萬元。但是該公司非核心業務--股票和金融商品投資,遇上大麻煩,虧損是本業的六倍以上、達人幣1.68億元。


類似情況相當普遍,Wind Financial Information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將近500家上市陸企集團的金融投資業務慘賠,虧損家數遠高於去年同期的165家。今年第一季,這些集團的虧損總額達人幣112億元。金融投資業務虧損最多的是國營的長江電力(China Yangtze Power)、賠掉人幣5.24億元。上海建工(Shanghai Construction)也賠掉人幣3.82億元。


陸企炒股歪風盛行,經理人痛批,企業不思經營本業,只想靠股票部位拉高盈餘。法巴資產管理亞太主管Gabriel Wilson-Otto直言,陸企龐大的投資部位,讓人質疑這些公司「到底是製造商、還是金融投資商?」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李海濤表示,上市公司瘋炒股是不祥之兆。他說:「要是有大量的成長機會,何必買其他公司股票?這意味實體經濟狀況欠佳,缺乏真正的商業機會。」匿名的經理人更警告,上市公司大肆買股,會引發預期之外的波動性,一個集團的利空可能拖累其他購股者,不管該公司的本業表現如何。


人行放水作白工?日經:陸企借錢未用於本業 大玩套利
日經新聞4月16日報導,中國寬鬆貨幣、鼓勵放貸的措施奏效。4月10日人行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新增銀行貸款飆至人民幣7.1兆元、創空前新高。光是3月份,銀行放貸就成長三倍至人幣2.85兆元,遠高於2月份的人幣9,057億元。不過該數據也顯示,存款、貨幣市場證券、共同基金、財富管理商品、定存的成長速度,是現金和約當現金的兩倍,暗示新增的銀行貸款未流入實體經濟。


那麼錢到哪邊去了?企業眼看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不願投資,寧可把借來的錢用於短債和存款,並從中套利。實際怎麼做呢?和2019年底相比,投資等級債的殖利率大跌逾100個基點,目前銀行借貸利率低於1.5%。3月份中國債市熱絡,高評等的短期債券共募得人幣5,000億元。業者把這些資金,部份或全部停泊在殖利率是借款成本兩倍以上的財富管理商品和結構性存款。


美系外資分析師Judy Zhang說:「豐沛的流動性、以及一系列貨幣寬鬆造就的低借貸利率,替企業創造出套利良機,政府不願調降基準存款利率,可能會加劇此一問題。」她同時指出,儘管銀行被要求支撐小企業,但是目前銀行主要滿足「風險較小的中小企業,這些公司可能沒有金融需求,他們借貸的唯一理由是套利。」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