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業資產負債表獨具特色,負債占比遠高於一般企業。銀行業重視放款與存款間的配置,透過資本適足率、逾期放款比率與備抵呆帳覆蓋率三指標評估風險。保險業則以保險負債為主,獲利仰賴保費與投資運用,需留意資金配置風險。金融控股公司依營運主體分為銀行、保險、證券三類型,投資人應針對其獲利結構與風險來源做深入分析。
金融業的資產負債表相當獨特,不但負債、資產和一般企業左右顛倒,且會計項目名稱特別,負債佔總資產比率更是遠高於一般公司。由於金融業涵蓋範圍廣泛,包含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基金與資產管理業、金融科技、信託與租賃業等,各行業間的資產負債表間亦有差異,下面以業務最大宗的銀行業和保險業為例:
銀行業》3指標判別經營安全性
銀行業是指從事吸收存款、貸放款項、辦理匯兌、信託、信用卡等金融服務的行業,包含銀行機構、信用合作社等。簡述銀行資產與負債特性如下:
1.銀行資產
銀行業的資產項目以「放款」與「投資」為主,其中佔總資產比重最高(可達5成~6成)的項目叫做「貼現及放款」,包含:銀行買入匯款、貼現及透支(註1)、進出口押匯、擔保及無擔保放款等項目,是銀行主要收入來源。
註1
放款是借錢給公司後定期收取利息;貼現是借款時先預扣一部分金額作為利息;透支則是給予貸款企業一定的信用額度作為周轉使用。
許多人認為,金融業坐擁精華地段不動產,堪稱地王,實力驚人,但若仔細觀察會發現,金融業的「投資不動產」與「不動產及設備(原名固定資產)」合計比重都在5%以內,遠低於製造業「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動輒5成的水準。
2.銀行負債
負債部分,「存款及匯款」佔負債比重多半在6~8成之間。另外,其他負債項下會有一個「營業及負債準備」的特殊項目,這是因應法定提存準備金——銀行業在這部分的金額及比重多半不大,但是保險業與票券業要提存的金額就會相對較多。
對銀行來說,主要業務是「吸收外界的存款(負債)」,再「貸放出去(資產)」,為了讓從外界借來的資金能夠盡可能的貸放出去,高負債比率(=負債÷資產)是一種必然,所以它的資產負債表呈現出「負債遠高於股東權益、資產以貸款為主」的特點。
有鑑於銀行業高負債比的特質,金融主管機關明定多項指標,像是「資本適足率(BIS)高、逾期放款比率低,以及備抵呆帳覆蓋率高」等,確保銀行最基本的安全體質(詳見表1),3指標說明如下:
指標1》資本適足率
資本適足率是資本淨值與其風險性資產之間的比率關係,顯示風險的承受能力。由於銀行高負債率與高槓桿經營的行業特性,倘若自有資本偏低,很容易就會虧光淨值。因此,兩家銀行如果風險性資產相同,但自有資本較高者,BIS的分子較大、比率較高,體質也愈穩健,愈能對抗市場系統性風險。所以要提高BIS,通常就是要銀行辦理增資,提高資本(註2)。
註2
依「銀行資本適足性及資本等級管理辦法」規定,台灣銀行的資本適足率應達10.5%。如果想要找到各銀行的BIS 值,可到各銀行財務報表附註當中尋找,或前往金管會銀行局網站的「金融統計」頁面查詢。
指標2》逾期放款比率
逾期放款比率(簡稱「逾放比率」)統計未正常繳息的放款佔總放款比率,顯示客戶無力償還的情況,是評估銀行放款品質的重要指標,通常愈低愈好。
財務長教你看重點_投資金融股必看逾期放款比率
銀行業如果授信呆帳沒有清理乾淨,淨值是毫無參考價值的。例如如果某家銀行資本額100億元,但是總放款1,000億元當中,呆帳卻達300億元,此時這家銀行即便全數打消呆帳,淨值賠光都還不夠。
因此,投資金融股時,必須先看這家銀行呆帳的逾期放款比率還有多少?如果低於3%以下,才能信賴它的每股淨值。如果銀行的逾期放款比率還是動輒5%以上,表示還有一堆呆帳等著打,每股淨值也不是真的。更糟糕的是,未來幾年的獲利,大概都會被打消呆帳的損失所侵蝕。
指標3》備抵呆帳覆蓋率
備抵呆帳覆蓋率(又稱「逾期放款覆蓋率」),是指銀行為了呆帳預作多少準備,備抵呆帳覆蓋率愈高,顯示銀行承受呆帳的能力愈強,愈安全。
保險業》留意公司運用保費獲利方式
保險業是指以經營保險為業的機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風險保障,透過收取保險費,承擔被保險人因特定風險事故發生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不過,保險公司雖然是保存戶的險,本身的經營模式也是充滿風險。畢竟人算不如天算,理賠金額可能突然暴增。就像2020年~2022年新冠疫情期間,產險業者因為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慘賠2,700億元,賠光20年獲利。只好緊急增資超過1,500億元,達到法令要求。
1.保險業資產
保險業資金運用以「放款」及「投資」為主:
①放款:產險業以往只能夠承做短期放款,而壽險業則沒有放款期限長短的限制。
②投資:範疇長短不拘,從買地養地、房貸、車貸等融資、長短期股債等證券投資,到購併企業都可以。但如果投資策略失敗,可能蒙受重大虧損,就像新光金(2888)2011年重壓宏達電(2498)慘賠60億元。此外,如果碰到利率走低,卻無力找到更高報酬的投資管道時,也常得提列損失。
2.保險業負債
保險業吸收保戶長期而穩定的資金,主要負債是「保險負債」,用來支應未來客戶理賠、保單紅利、還本壽險等資金的需求。以國泰人壽為例,保險負債7兆元,佔總資產比重為78.33%。
對投資人來說,挑選保險股,重點是看它如何賺錢、控管風險、運用資金。好公司應有穩定的保費收入、合理的成本支出、穩健的投資報酬,且資本儲備充足,能應對市場變化。若公司主要靠高風險投資或銷售儲蓄險來獲利,未來可能增加財務風險,投資前須多加評估。
金控》依據營運主體可分為3類
金融控股公司(簡稱金控)是因應全球綜合銀行的潮流,打破數十年來證券、保險、商業銀行等必須分業經營的限制,展開交互整合與交叉銷售,發揮更強大的競爭力量,提供客戶一次購足的服務。
國內金控集團雖然涵蓋保險、銀行、證券等各事業體,但是艦隊旗艦的營運主體不同,獲利結構及經營風險也有很大差異,可概略分為「以銀行獲利為主的金控」、「以保險獲利為主的金控」和「以證券獲利為主的金控」3類(詳見表2)。
「以銀行獲利為主的金控」、「以保險獲利為主的金控」前面已有提及。而以證券獲利為主要來源的金控,其獲利會與股市走勢高度相關,風險較大。投資人須特別關注金控的證券業務規模、自營部門的風險、股利發放政策,以及風險控管方式。另外,整體經濟狀況和行業趨勢,也會對金控的獲利帶來重要影響。
由於不同獲利結構的金控,觀察的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法人在研判一家金控的獲利能力與成長動能時,會拆解金控的營收組成,然後逐項分析。例如多少來自證券業務?多少來自銀行業務?多少來自保險業務?然後搭配可能變數進一步分析。例如股市上漲,金控內的證券經紀與壽險的證券投資就可能會因此受惠。又如市場利率走揚時,可能有助於壽險,但可能縮小銀行業的存放款利差。
不過,當金控子公司打消呆帳,資產負債表的股東權益項下就會出現大筆的「未實現長期投資損失」或是「未分配虧損」;相對的,損益表上單月營收則會出現負數,投資人可千萬別以為是印錯了。
財務長教你看重點_台灣金融股PBR介於1.5~1.8倍
金融股的股價分析,多以股價淨值比(PBR,股價除以每股淨值)來看。金融股PBR僅在2000年台灣營建業進入歷史谷底時,曾經兩度跌到1.2倍以下,隨後大約回復到1.5~1.8倍之間,也成為20年來的主要震盪區間。儘管市場認為,PBR應該提升到1.8~2.3倍,但是台灣金融股始終擠在僧多粥少的亞洲一隅,以傳統存放款利差為生,因此難以獲得較公平的評價。
博客來購買連結
延伸閱讀
金融股股利預估》兆豐金、玉山金、中信金股利預估出爐!中信金有望打破「1元金」?獲利、歷年配息一次看
「大到不能倒」的金融股不能存?定期定額全衰退!存股族「中途下車」是警訊?
書籍簡介_會賺錢的人都這樣讀財報!財務長教你挑對績優股、避開地雷股

作者:劉心陽
出版社:Smart智富
出版日期:2025/04/16
作者簡介_劉心陽
投資策略專家|資本市場操盤手|企業經營顧問
台大會計系、台大新聞所、南開大學(中國天津)經濟學博士。曾任職鴻海集團富佳生技財務長,台灣東洋集團東生華製藥三屆董監事與副總經理、生寶瑞安集團財務長暨瑞安大藥廠副總經理、漢康-KY財務長、中華開發金控大華證券(研究、承銷、經紀、代操、自營等業務)、荷銀光華投信、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中國時報》財經記者。因歷練充沛,橫跨諸多領域,可從各種角度交互觀察企業經營與資本市場運行之道。
現為威旭數據科技財務長、富佳生技監察人、凌越生醫董事。仍持續協助企業進行IPO規劃、財務策略布局與資本市場整合。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讀財報,對產業趨勢有敏銳的觀察力。著有《網路駭客──電子商務安全實務》、《上海股票一點通》、《我的第一支股票會賺錢》、《操盤人教你看財務報表》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