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5月的報稅季快到了!很多人會存股、存ETF藉此節稅,但是你知道存ETF領到股息,「股利所得」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嗎?為什麼試算稅金時的數字老是算錯?
2.申報每年的所得稅時,股利申報分為2種方案:股利所得合併計稅及單一稅率分開計稅,本篇一起來看看如何計算。
5月的報稅季快到了!近年來,很多人會存股、存ETF藉此節稅,但是你知道存ETF領到股息,實際上「股利所得」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嗎?如果你不知道,試算稅金的數字時就可能會出錯!佑佑這就來幫大家說明ETF的配息及股利申報所得稅時的相關規定。
現在的ETF非常多元,我們針對國內的原型ETF像是元大台灣50(0050)、富邦公司治理(00692)等這種只有國內證券成分股的類型來解析。這些ETF配息,資金來源其實會分成幾個項目,常見為「股利或盈餘所得(54C)」以及「國內財產交易所得(76)」。前者是ETF當中的成分股配息、後者是ETF買賣成分股時賺取的價差。
申報每年的所得稅時,股利申報分為2種方案
方案1:股利所得合併計稅
將股利所得併入其他各類所得一起申報,但可就股利的8.5%計算可抵減稅額,每一申報戶有最高8萬元的可抵減稅額。
方案2:單一稅率分開計稅
股利所得採用單一稅率28%計算,計算出的股利所得稅額與其他所得計算出的應納稅額合併申報。
通常適用較高稅率者才會選擇第2個方案,你想想,所得稅稅率從5%、12%到20%,都比28%低,如果我的股利所得可以用比較低的稅率繳稅,沒事誰會選28%的單一稅率呢?因此,我們就方案1來看。
舉個簡單例子:假設老王有10張元大高股息(0056),在2021年參與配息,每股配發1.8元,也就是老王領到1萬8,000元(1.8元x1,000股x10張)的股息。
而老王2021年的所得總額為60萬元,扣除「免稅額」8萬8,000元、再以「標準」的方式扣除單身者的「一般扣除額」12萬元、再扣除「特別扣除額」中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0萬元,則綜合所得淨額為19萬2,000元(60萬元-8萬8,000元-12萬元-20萬元)。適用累進稅率5%,則所得稅為9,600元。申報所得稅時,你可能會以為這1萬8,000元的8.5%可以全部用來扣抵。
你心中會這樣算:所得稅額9,600元-(1萬8,000元x8.5%)=9,600元-1,530元=8,070元。
但不是這樣!你要觀察每股配發1.8元中,有多少金額是來自於股利或盈餘所得(54C)的項目,以0056在2021年的配息來看,有37%屬於54C,也就是1萬8,000元中,有6,660元可以當作股利所得申報,其他的1萬1,340元則屬於國內財產交易所得(76),目前免稅。
因此,所得總額其實也不是60萬元,應該是扣除1萬1,340元後的58萬8,660元。
故實際是這樣算,綜合所得淨額:58萬8,660元-8萬8,000元-12萬元-20萬元=18萬660元
適用累進稅率5%,因此:18萬660元x5%=9,033元。扣除股利的可抵減稅額,實際的所得稅淨額:9,033元-(6,660元x8.5%)=9,033元-566元=8,467元
不過,投信在公告配息時,並不會公告配息的所得類別,所以想要試算所得稅相關的股利所得,投資人就需要等拿到收益分配通知書時,才能知道有多少金額是股利或盈餘所得(54C)。
此外,大家也很關心二代健保的補充保費,它的規定是:若2021年單次領取的股利超過2萬元(含),就要繳納2.11%的補充保費,且於發放股利時就扣除,也就是投資人拿到的股息是已經扣完補充保費的金額。
這邊2萬元的計算,是指股利或盈餘所得,所以像是0056去年的狀況,若你持有超過3萬30股才會被扣到二代健保的補充保費(2萬元/0.666元)。
而被收取的補充保費,在申報所得稅時,如果你選擇採用一般扣除額中的「列舉扣除額」,可以把補充保費全數列舉扣除,不受每人、每年保險費扣除額2萬4,000元的限制。
延伸閱讀
「存股」賺複利慢錢、還是賺「波段」快錢比較好?一張表看PK 10年的報酬率!
別再勞保、勞退傻傻分不清!小資女佑佑:不會投資、想節稅,那就勞退自提,而且要提好提滿!
生活處處可省錢!回收醬料包、衛生紙等7大省錢技巧,不僅救荷包還能救地球!
掌握大變局年投資關鍵
作者簡介_林帝佑
7年級後段班,不是草莓族、也絕非靠爸族。目前在《Smart智富》月刊擔任記者,不只因為工作需要,而是本身熱愛理財,所以積極學習任何能賺錢的相關知識。工作5年,還了20萬元的學貸、去了9個國家,還累積150萬元的資產,被同事戲稱「小猶太」,希望能幫助讀者一起賺大錢!出國玩!
著作:《佑佑努力記 3年從零存款到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