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老師:
請你幫幫我!我很擔心我的兒子變壞。他目前國中2年級,我和丈夫一直在外面打工,就由爺爺奶奶幫忙養育。爺爺奶奶說孩子問題很大,不僅抽煙喝酒,還通宵打牌。老師也說我兒子除了成績好,其他方面都令人頭疼。更糟糕的是,最近我給他打電話,他居然說爺爺奶奶煩得他有時都動了殺意。我該怎麼辦才好呢?我寧願他學習糟糕但道德好,也不願他學習好但道德糟糕。
(焦慮的媽媽張琳)

教育孩子的1個原則是,不要只盯著孩子的問題,而是要尋找並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

我問張琳:「你覺得兒子抽煙、喝酒、打牌這些行為很糟糕?很希望他改掉這些行為?」我問。

「是的,我對他說過,他應該把精力放到學習上去。」她說。

但是,她兒子在班上已經名列前茅了,而且成績還非常穩定。這種情況下,她對兒子說,希望你放棄那些行為,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上,顯然不會有說服力。

我問她是否想過她兒子已進入青春期了,通常會有非常大的改變。她說她知道兒子進入青春期了,但不明白我說的改變是什麼。

「叛逆!」我向她解釋,孩子之所以叛逆,並非是要和父母對著幹,而是為了試著為自己的事情做主。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然頻頻向孩子發號施令,期望孩子按照他們設計的「正確路線」發展,那麼孩子會用叛逆行為來向父母說「不」。

「叛逆期的孩子彷彿故意和父母過不去,主要是為了爭取獨立空間。如果父母尊重他們,給他們獨立的空間,那麼他們的叛逆行為會大大減少。」

做父母的不要急著去譴責孩子,甚至強迫孩子改變,因為那常常會激發孩子更強烈的叛逆心。相反,做父母的應該反省一下,是不是對孩子的干涉太多,或者對孩子的某些教育方式不對。

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

聽我說了這些道理後,張琳想了想,給兒子的叛逆行為找了個答案:爺爺奶奶太嘮叨了。

她說暑假期間,兒子求爸媽讓他留下來,因為爺爺奶奶整天對著他嘮叨,讓他煩透了。

「我們勸他說,爺爺奶奶嘮叨也是為了你好,你要聽話,」張琳說,「當時他立即就沈默下來,一聲不吭了。」

「他當然沈默,因為他覺得你們根本不理解他,他說什麼都是白說。他會覺得孤獨,為什麼所有的親人都不能理解他的痛苦?」

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典型的錯誤溝通方式。孩子不僅是在描述「爺爺奶奶整天對著他嘮叨」這件事情,更是在表達他「煩透了」的感受,既然正常表達發揮不了作用,那麼孩子只好用驚人的語言來表達不滿,這就是他說對爺爺奶奶「動了殺意」的原因。其實,他使用這種語言,只是為了讓父母明白,爺爺奶奶的嘮叨讓他多麼難受,多想擺脫。

張琳沒有考慮兒子的感受,而是立即給兒子貼了一個標籤:道德糟糕。兒子當然會感受到媽媽的這種評判,覺得得不到理解,於是也會變得更叛逆。

聽完我的分析,張琳沈默了一會兒,然後若有所思地說:「的確,我沒有考慮過兒子的感受,那我是不是要把兒子接過來,不讓他繼續跟著爺爺奶奶?」

「不要急著決定,」我強調說,「更重要的是先理解你兒子的感受。他覺得爺爺奶奶太嘮叨了,如果嘮叨這一點改變了,他也會放棄這個要求。」

家長應該先學會聆聽

很多時候,我們向別人吐苦水時,其實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如果那個人傾聽並表達對我們的理解,這就夠了。但假如那個人連珠炮似的提出一系列建議,那麼不管建議多好,我們都會覺得孤獨,甚至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

孩子也一樣。這時應該靜下心來,耐心地和孩子溝通,先理解他們的感受,再一起決定該怎麼做。

有個親戚說她國二的兒子拒絕上學,怎麼也勸不動。她百般逼問,兒子才告訴她,他英語成績很差,英語老師又經常當著全班人的面教訓他,讓他覺得很沒面子。因為這點理由就不想去上學?她覺得啼笑皆非,但她沒辦法說服兒子,於是打電話給我。

「你有沒有對兒子說,老師罵你是為了你好。」我問她。「說過。」她說。

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了。她這樣說看上去很符合道理,但勢必會讓兒子覺得不被理解,於是變得更固執。

這種說法是我們的習慣,但卻是對孩子的嚴重不尊重。如果只看問題本身,那麼在這件事情上,顯然是老師不對,他自以為可以用當眾訓斥的方法給孩子施加壓力,逼他努力學習,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只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他產生拒絕上學的情緒。

我給她兒子打電話,讓他先說了一遍老師是如何訓斥他的。然後,我對他說,你英語不好是你的問題,但他發脾氣是他的問題。僅就發脾氣這件事上,是他不對,你不必因此而自責。我說完了這番話後,他很快就對我說:「我知道了,我去上學。」

成熟的父母懂得先了解孩子的感受

表面上這個孩子不想上學,但實際上,他只是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假如家長理解他的感受,並幫他分辨真正的是非,而不是發表「大人永遠是為了你好」的言論,他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自然而然就會放棄自己那些極端的行為。相反,如果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情緒,而是把焦點集中在孩子的不理智行為上,就難以跟孩子溝通,甚至會促使孩子變得愈來愈極端。

很多孩子沒有學會直接表達感受,尤其在青春期,他們什麼事情都想自己搞定。遇到解決不了的麻煩,他們通常的辦法是,做一些有點過分的事情,用這種方式告訴大人自己遇到了一些麻煩。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講道理。」

換句話說,成熟的父母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他們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書籍簡介_為何家會傷人:讓愛不再是負擔

作者:武志紅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1/10/06

作者簡介_武志紅
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有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現於北上廣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致力於用心理學去深度剖析理解個人、家庭的種種典型現象,讀者遍布世界各地華人區。

其代表作《為何家會傷人出版十餘年來暢銷逾百萬冊。另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越愛越孤獨》等心理學暢銷書。武志紅老師擅長以優美,易讀的文字向普羅大眾介紹專業心理學知識,引導讀者進行自我覺察,並以20餘年的豐富行業經驗,帶領為各種社會關係、親密關係,尤其是原生家庭關係所困的萬千讀者,一起踏上自我治癒與尋求幸福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