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終於,全球在疫情黑霧間看到了一絲曙光。新冠肺炎疫苗已在許多國家大規模施打,感染速度目前穩定趨緩中。據西方智庫預估,新冠病毒對全球的威脅,可能在2022年逐漸步入終局。

感到慶幸的同時,職場上對此的感受卻很複雜:「由於防疫有成,台灣成為新冠疫情極少數的『受惠地區』,產業整體來說更加暢旺,薪資也有所提升,許多旅外工作者都回台發展。疫情結束後,台灣職場在2020年的全球化紅利,還能維持嗎?」

疫情紅利,回調而不消失

在2020年,台灣工作者享受到難得的全球化紅利,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許多原本在歐美任職的台灣人,面對當地封城隔離,乾脆先回台灣避疫,同樣遠距工作,還能與家人團聚。

2.在歐美等國家受疫情陷入停工泥沼時,台灣正常運作生產,因此國際分工體系更倚重台灣,台灣得到更多外銷訂單,跨國公司在台灣的團隊得到更多業務量。

確實,隨著歐美國家復產復工,台灣在全球相對優勢會回調一些,部分訂單份額會再回到其他國家,不少返台遠距上班的人也要回到歐美工作。但新冠疫情造成全球工作模式變化,不但有利於台灣,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並不會消失。

遠距,從「被迫」成為「常態」

相較於疫情之前,所有企業都為了遠距協作強化了軟硬體與行政流程,歐美多數企業經歷了接近半年的「分散式(在家)上班」,遠距工作已從例外變成常態。

過去許多公司堅持要「現場面試」,也都改成線上面試;雖然本來是被迫而為,但後來卻會驚喜地發現,這樣更有效率、容易安排。人資界都看到,過去1年招募流程變快速了。

由於企業在遠距協作上已經投入了資源、克服瓶頸與困難,習慣已經養成,Zoom、Slak及Microsoft Teams這些工具也已經操作上手,他們發現線上會議幾乎可以完全取代當面對談。因此,即使疫情消退,我們仍會發現歐美企業容許更多人在世界各地上班,尤其台灣。

國際企業發現,聘請同樣的員工,在台灣工作可以大量減少保險與辦公室開支。員工領美元薪水在台灣很好用,而且可以就近照顧父母,因此對公司的薪資要求還會減低;雖然有時差,但員工多數可以調整睡眠時間配合——算盤一打就發現,這模式可行。

獵頭公司總是最早感受到跨國企業在人員配置、招聘需求的變化,而其背後也就是經營模式的盤局調整。由於台灣的工程師水準優良,與國際相較起來,其薪資水準並不高,因此最近幾個月以來,我們確實看到更多跨國公司要以遠距控制(remote control)的形式在台灣建立RD團隊。

在台的國際職缺,差異看仔細

若說得更仔細些,跨國公司在台灣設立團隊,又有3種類型,對工作者而言,意味著不同的待遇與風險,台灣人才在把握與爭取之餘,也要考量並判斷何種類型適合自己。

類型1》直接在台灣設立分公司,由母公司投入資金,而且派人到台灣進行經營管理。由於需經過投審會查核,程序較為麻煩耗時,但成立之後,就是正牌的「外商公司」,在制度與福利上,會與母公司有較高程度接軌。

類型2》由台灣人設立公司,啟動資金也由台灣人支出,但與歐美大企業有默契,可以得到穩定的業務委託、技術分享,實際上支持著該團隊的發展。這樣的團隊初期可以密切和歐美大企業合作,長遠而言可以自立門戶,不失為一個本土公司創業的路徑,但管理制度仍會是台灣風格。

類型3》不成立公司,歐美企業發案給台灣的某位「個人」,之後再視需要轉手分工作給其他沒有聘僱關係的合作者。這樣子的合作關係最為靈活,但從法律角度看來是處於灰色地帶,員工沒有勞健保、《勞基法》保障。

台灣科技業與全世界產業鏈將更高度整合,疫情所造成的遠距工作風氣不會結束,凡此種種原因,都讓留在台灣的人才比疫情之前有更多機會進入「國際職場」。未來幾年是值得台灣人才好好利用的機遇期,可別錯過了。(本文作者為瑞星管理顧問/蔣宗芸)

作者簡介_蔣宗芸

瑞星管顧共同創辦人。25歲創業,在高階人才招聘市場深耕十餘年。服務客戶超過400家,版圖橫跨半個亞洲,一半以上是世界500強、台灣50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