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菲特的持股中,可以發現他從來不是分散投資的實踐者,而是集中資金投資於幾家自己有把握的公司。這樣的投資風格是否風險較大呢?
回想起我在紐約念書的時候,「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理論的鼻祖亨利.馬可維茲(Henry Markowitz)教授剛好是學校老師,也是第1個以研究股市於1990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著名理論包括投資學上的「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以及由後來的學者衍生出來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market pricing model, CAPM)等。在實際應用上,馬可維茲教授的「效率投資組合」(efficient portfolio)理論開啟了美國共同基金市場,透過分散投資,一個投資組合可以在同樣的風險程度上產生最高報酬。
上過馬可維茲教授課程的人都知道,他的整堂課都是統計學,沒有基本面的分析、競爭優勢的比較,也沒有管理人的評估,整個投資組合理論中有一個對「風險」的重要假設。一般人講到風險,指的通常是本金虧損的機率。但投資組合理論定義的風險是「價格的波動」,也就是統計學上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s)。
在投資組合理論中,降低風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與價格變動不相關甚至負相關的公司或資產放在一個投資組合。由於一家公司股價下跌時,另一家公司可能會上漲,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性就會部分抵消,使得波動度減少,標準差就會變小。於是馬可維茲教授定義的風險就會降低,每一單位風險的回報就會提高,逐漸達成所謂投資組合的「效率前緣」。
但巴菲特(Warren Buffett)完全不支持這樣的理論,也不支持透過分散投資達到降低風險的說法,因為這樣的理論不但完全未考慮公司商業模式、產業趨勢和管理人的能力等定性因素,而且股價的波動也是基於過去的歷史數據,不具有前瞻性。更何況公司股價變動的程度(也就是標準差)有可能發生變化,不是固定的常數。巴菲特從開始投資以來就是採取集中投資,直到後來資金量太大,才逐漸以控股方式擴大投資組合。他說:「風險來自於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甚至還說:「分散(投資)是無知的保護。如果你知道你在做什麼,這沒什麼有意義。」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了了解所投資行業的快速變化,過度分散投資的方式反而分散了精力,也可能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而不自知。相反的,如果能深入了解幾個行業的動態,找到真正的好公司,才是真正降低投資風險的方法。也就是說,風險的降低其實是來自於對投資標的深度了解。如同經營企業,投資人為了培養自身對行業的了解,產生良好的應變能力,如果同時投資4到6家公司已經足夠。
書籍簡介_我為什麼敢大膽買進暴跌股,挑戰獲利300%:巴菲特心法完全實踐者的投資告白
作者:張明華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11/27
作者簡介_張明華
出生於高雄,成功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畢業,紐約市立大學財務金融碩士,曾在紐約、新加坡、台北和上海工作。在從事資產管理工作之前,具備23年歐美系企業與投資銀行資歷。
曾有17年時間任職花旗銀行中國區亞太客戶主管和美銀美林董事,專長於資本市場運作及投融資業務,並擁有商業模式未來發展的洞察和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經驗。此外,有6年時間任職滙豐銀行管理大陸24省貿易及供應鏈的銷售總監、荷蘭銀行企業金融部助理副總裁,以及交通銀行總行徵信處分析師。
之後於全球領先的研究分析機構「易唯思商業諮詢公司」(Evalueserve Business Consultancy)擔任亞太地區副總裁一職,專門為Morgan Stanley、JPMorgan、BAML、UBS、Credit Suisse與Mizuho等全球性投資銀行提供行業與企業調研服務。
目前為優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remium Asset Management Corp)創辦人兼管理合夥人,主要業務為對產業的研究與觀察,專注於投資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