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強勢的股票有很多,包含台積電、長榮、鴻海等。我想探究一下這波強勢股的差異。台積電、長榮、鴻海這3檔股票都有創波段高點。其實三者上漲,背後的理由強度差異甚大。
高點買股還是要特別謹慎,只有長期成長結構更明確,才能確保買了套牢還能解套。2個禮拜前,我的文章提到「做投資無須和他人比較,不執著於他人因為長榮、鴻海、聯電賺多少錢,偏離了自己預設的正軌,而胡亂投資。」
近期長榮出現修正,當時我也不知道長榮何時會有修正,就如現在我也不知道鴻海何時會有修正,但如果上漲背後的理由不夠扎實,就不該看到上漲而盲目去追。
股價有不同階段,我們喜歡買的股票是超跌,也就是目前股價尚未反映未來價值,而運氣好的話我們能在股價超漲的時候賣股票,因為股票「過早」反映未來價值。
長榮並非不好,我在去年也有買過長榮,當時價格還低,評估漲價趨勢可能會來臨,股價明顯低估,後來雖然我也是賣太早,但我想要表達的是,再好的公司都會有不好的買點,尤其是無法保證未來長期成長率的公司,更要保守。
要能保證未來長期的成長率,就必須確保1.競爭門檻是高,2.未來需求明確。我之所以只投資趨勢股,因為我看到大多只有「趨勢股」具有此特徵。競爭門檻是高,通常意味著產業呈現寡占,因為大者恆大。未來需求明確,通常意味著產業應用剛起步,或是應用擴大到更多層次。
唯有兩者兼具,才能保證一間公司未來「長期」的成長率。所謂的「長期」,我習慣以3年~5年為基準,如果3年~5年的成長能夠維持,甚至還能成長更高,那我買股時會對「股價超漲」的容忍度提高,因為能保證未來成長率的公司,股價只會愈來愈貴。
因為這種公司是稀有的。
真正能長期成長的公司很稀有
稀有的物資價格,拉長時間只會上漲,例如蛋黃區房價、黃金、限量商品。長榮的基本面半年內也許都無需擔心,但股價是反映未來,因此如果股價漲愈多,我們就該思考更遠的未來是否能再支撐股價上漲。航運產業的短期供需有失衡,但進入門檻提高有限,並且3年~5年後的成長也難確保如現在一樣明朗。
去年12月,長榮1個月股價漲了1倍,並非是原有的股性,除非公司有蛻變性的改變,否則暴漲可能是來自外部的熱錢助漲,熱錢往往是短線客,嗜血而來,但若目標物的肉已經沒剩多少,也會敗興而歸。
鴻海,我的把握度比長榮更低,一方面是這個集團原本就很複雜,和大多數子公司都有業務往來,財報相對不透明,其次是立訊的競爭威脅永遠存在,EMS產業即是看規模經濟,是高度價格競爭,且沒有太艱困技術門檻,最後則是電動車代工目前看似謠言,即使是真實,也是遙遠的未來,才會對業績有明顯貢獻,熱錢不會有耐心,甘心等待個3年~5年開始有業績才賣股票。
至於台積電和前面兩者的差異就不用說了,競爭態勢只會愈來愈好,Intel委託代工就是最好的證據,並且只要全世界科技繼續進步,就需要更好的晶片,更多的晶片,因此台積電的長期成長性很好理解。
但誠如前面提到,好股票要配上好股價,才是好的投資,如果已有台積電持股,那不用急著賣,倒是最近才想買的話也許可以步調放慢,找更好的時機。我自己喜歡在股票量縮的時候慢慢買股,因為熱錢的成分較少,不容易買到過貴的股票。
說了這麼多,短期股價是投票機,搞不好長榮、鴻海1個月內還會繼續漲,但我沒有把握時,會選擇更保守。
看似簡單的答案往往都是錯誤的答案,去年市場最熱的中天、合一,當下看到其他人因為買了都在賺錢,感覺也很想閉著眼睛買,因為當下故事總是美好,今年的長榮、鴻海也可能如此,但還是得強調,長榮和鴻海至少不是「夢」,和天國一輝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無論如何,看到股價狂漲的同時,靜下心想一下背後的理由是否足夠支撐股價繼續上漲,不要被陷阱的表象矇騙。
至於最近盤勢看法,沒有太大變化,市場持續有點過熱,有基本面支撐部分股價,也有熱錢膨脹股市,目前我的水位還是滿倉,但如同之前說的,現在買股還是以流動性作為考量,並且選擇未來成長明確的股票,不要去搶弱勢股的反彈。
去年12月中開始放緩腳步以後,持股幾乎沒有什麼動,也許是我投資生涯股票周轉率最少的時期,算是一種新的改變。
少交易確實能讓情緒抽離市場的氣氛,變得更客觀。更重要的是,也有更多時間體會生活周遭的事物。不用擔心,好的股票總會照顧自己的股價。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時間醞釀,並對自己判斷有那麼一點信心。
本文獲「股市隱者」授權轉載,原文:看似簡單的答案往往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