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從趨勢到產業

解構「雲服務」 贏在投資起跑點

解構「雲服務」 贏在投資起跑點

你知道Netflix、Dropbox、Gmail與Office 365彼此之間有什麼共通點嗎?答案是,它們都是「雲服務」,消費方式則是依量計費。

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簡單的雲端運算,像是搜尋引擎,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獲得大量資訊,這些資訊存放在某地的伺服器裡,當你點開個人電腦,就打開了某地伺服器中儲存的資料。

隨著物聯網、工業 4.0、智慧型裝置等加速發展,個人與企業對於巨量資料的儲存、運算需求愈來愈高。想想看,如果每間企業開發數位服務時,都要自建資料中心、購買伺服器和頻寬、開發軟體,然後聘請IT維護人員、開發人員才能提供新產品,如此龐大的工程與預算,肯定嚇得大部分企業寧願保守不做,也不願承受花下鉅資的風險。事實上,大部分企業砸錢蓋機房、買IT設備,平均使用率卻不到15%,有將近85%的資源都在無形中浪費了。

現在,這些基礎數位建置通通放上雲端,交給專人管理,需要使用的企業,只要像消費水、電、瓦斯、高速公路一樣,依照使用量付費,就能無限擴充運算資源,增加服務規模,藉以節省許多麻煩,這就是「雲服務」的實質內涵與精神:共享,用多少付多少。

雲端運算給力 「智慧+」創造雙位數成長
雲端運算的服務可以運用在哪些地方呢?根據調查,全球雲端運算與物聯網的垂直領域,應用最廣的範圍來自「製造」、「醫療」、「能源與公共事業」、「商務」、「交通」、「家庭」等領域,諸如現在最夯的產業名詞:工業4.0、智慧醫療、智慧城市、自動車與智慧音箱等,這些以雲端運算為基礎,揉合「智慧+」概念的新服務,不僅帶動產業升級,也創造出新商機。

根據 Gartner數據,全球雲端運算市場規模2014年約1,629億美元,今年將 可望翻倍至3,556億美元,明年則上看4,11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16.7%(圖1),產業規模緊追半導體產業表現。

 

解構「雲服務」 三大形式各藏商機
在雲端運算出現之前,企業必須架設起大型主機才能提供服務,建置費用動輒十幾萬到數百萬美元,昂貴之餘也常無法物盡其用,經常造成閒置浪費,幸好「雲服務」興起,正好解決上述問題。

整個「雲服務」軟硬體架構有三大部分,一是軟體即服務: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二是平台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三是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圖2)

一、SaaS:軟體即服務
不須下載軟體,透過個人載具直接使用線上軟體的新興服務模式。SaaS服務商將應用軟體統一建置在企業伺服器,用戶只要從網路訂購服務,並依使用軟體數量、時間長短等因素付費即可,減少維護軟體的時間成本,更不用擔心軟體版本的更新問題。

以微軟的軟體為例,過去使用Windows系列,一次性購買使用權,就能永久使用,一旦需要版本更新,個人或企業就必須再花大錢重買、安裝,然後適應新的作業系統;但現在Office 365,用戶不一定要在個人電腦中安裝應用軟體,也能在網際網路上使用一個月、一季或一年,可依週期性需求決定購買時間長短,這 讓軟體取得成本與過往大大不同。

二、PaaS:平台即服務
針對軟體開發者提供完整的雲端開發平台。這是一種分布式平台服務,廠商提供開發環境、伺服器平台、硬體資源等服務,開發者的個人電腦同樣不需安裝軟體開發工具,就能直接租用,在平台上進行軟體設計與開發。通常PaaS供應商也會在平台之外提供線上軟體市集,讓開發者完成應用程式後,馬上就有銷售渠道,從開發軟體到最終銷售,都由PaaS供應商一條龍包辦,是線上軟體之後興起的一種新服務架構,如 Google的App Engine、微軟的Azure平台、Salesforce等,都是這類平台服務商。

三、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
將伺服器、I/O設備、存儲和計算能力整合等組成「雲端」IT基礎設施,以網路租用、計量服務方式提供給客戶。客戶不需管理這些基礎設施底層的雲端架構、不必花大錢建置維護這些設備,更不怕浪費多餘資源,甚至無需知道是哪一台實體機器提供服務。最具代表性的應用,包括Google雲端硬碟和Dropbox,提供虛擬儲存空間,只要能夠連上網,就能隨時隨地透過個人電腦、手持裝置,讓使用者將資料存於網路。

 

資料中心大廠 EQUINIX 長年稅前淨利率逾4成
所有的「雲服務」,雖然架構在0與1的網路空間,但其實促使服務運轉的關鍵,仍然在實體的伺服器上,也就是資料中心( IDC, Internet Data Center )。

「不論是對硬體的需求、儲存空間的需求,其實都是0 跟1 的問題。」元大國際金融業務部專業襄理甘易禮指出,透過「虛擬化技術」方式,能夠把各種軟硬體需求,都轉換成對於電腦運算或記憶體空間的「位元需求」,所以不管是存資料,還是做運算,最終都能透過實體機器的運算能力、儲存空間得到滿足。

根據 Cisco Global Cloud Index 預估全球資料流量,2021年資料量將達20.6 ZB(1 ZB = 10億倍TB,1 TB =1,000 GB)而2016至2021年複合成長率更達25%。

在三大「雲服務」形態中,又以IaaS發展最快,Gartner預估,IaaS的應用比重從2014年的7.6%,上升至2020年的17.6%,成長2.3倍。

意即隨著資料流量增長越快,IT基礎建設需求更強,要說資料中心營運商是現階段「雲服務」中,最具獲利潛力的一環並不為過。

至於當市場需求愈來愈高,那麼誰有可能是其中的大贏家呢?目前市場上前兩大的資料中心營運商分別是EQUINIX和Digital Realty,其次是中國電信、世 紀電信、中聯通、Verizon等。

以第一大廠EQUINIX的營運表現來看,它擁有200間IDC,運營區域橫跨24個國家、52座城市,近年開始往亞洲發展,香港、新加坡都有資料中心;更是雲端服務大廠亞馬遜、微軟、Google、IBM的主要硬體設備提供者,Netflix、Spotify、eBay、甲骨文、奇異、百威、彭博、路透、AT&T等更是直接往來對象,客戶群遍布「雲服務」商、網路服務商、大型企業、金融業、串流媒體。

EQUINIX營收部分,從2009年到2018年都持續成長,今年營收預估達55.45億美元,成長9.33%;稅前淨利率長期穩定在47%左右,寫下亮眼紀錄。

科技創新的背後需要各類基礎設備支持與革新,5G時代將進一步推動「雲服務」百花齊放,除EQUINIX外,三種「雲服務」形式中的廠商,更以蠶食鯨吞方式積極布局(圖3),美股方面可以留意的有Amazon(AMZN.US)、Microsoft(MSFT.US)、Google(GOOGL.US);也有以雲端服務為主題的ETF,如First Trust 雲端運算 ETF(SKYY.US)、iShares Cohen & Steers 不動產投資信託 ETF(ICF.US);台股部分則可留意零壹(3029)、廣達(2382)、精誠(6214)等後續營運成績。

誰將在新產業中占得一席之位?誰能摘下最甜美的果實?搞懂雲服務的結構、資料中心的使命,有助於分析5G對數據世界的影響路徑,及早進行投資布局,贏得先機。

 

搶看國際情報.快下載秋季號↓



本文提及市場資訊及投資配置僅供參考不涉及推介,所提供之資訊無法適用於所有客戶或投資人,建議投資人須依自身的財務狀況與需求進行評估,並衡量自身之投資風險及承擔投資結果。

 


返回 國際報告 再創財富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