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2019年初金管會顧主委發出警示訊息要求金融類股要慎重考慮現金股利的發放政策問題,一時之間整個金融股財務資料被攤出來一比一筆檢視,其中又以壽險類股為主要對象。

這主要的原因在於壽險類股因收受了保險戶大量的儲蓄險資金,其付出的利息比例高出國內定存利率(台灣各家銀行定存利率普遍在1%左右),因此許多投資屬性保守的投資人紛紛將資金轉入到各種儲蓄險商品中,這也讓壽險業者握著大筆資金往各地尋找可以賺取利差的機會。

我們單純以定存這樣的商品來看。

 

在台灣市場上只要將資金放在不同的商品部位上就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利率效果。更何況是海外市場的商品要找到利率超過5%的機會很多,而儲蓄險的IRR頂多是2.5%。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思考,找到利率5%的商品後只要付給保戶2.5%,中間的利差有2.5%可以當成匯率的損益緩衝,要是匯率也有賺到甜頭的話那就兩頭賺了。

年報揭露未爆彈 驚嚇眾人
於是各家壽險業者除了國內房地產與證券商品投資外,也將觸角延伸到海外市場去。股市在多頭上漲的時候通常問題都不大,就算匯率有點問題商品的漲幅也足以覆蓋匯率損失。但要是股匯兩頭空的時候,潛在的未爆彈就恐怖了。

 

從2018年度的財務資料中可以整理出,壽險類股雖然表面上每股盈餘賺得還不錯。但是投資項目中的待認列損益卻是一片慘況,甚至還有待認列損益遠高於帳面獲利的現象。

資料一出,壽險類股紛紛成為市場上的棄兒,資金明顯出現由壽險股轉戰銀行股的現象。但是我們要靜心想一想這個問題,這個現象又不是現在才有,從壽險業者販售儲蓄險開始就一直有將資金往海外投資賺取利差的行為,只是以前沒人注意看,現在有人注意看了,這才被放大檢視。這樣的恐慌現象其實也沒什麼必要,反而投資人要關注買進的時間點。

處份時間點才是關鍵
帳面虧損就像是投資人遇到虧損時若判斷手中持股有機會繼續往好的方向發展便傾向暫不處理一樣,其損失僅是帳面數字並不是實際損益。而壽險公司所揭露的便是「帳面損益」,所以重點在於公司處份這些投資時是虧損或是獲利,這才是真正影響獲利的關鍵。

我們實際以富邦金(2881)的OCI損益項變化狀態來解釋:

 

 

從數據中得知富邦金在2018年整個投資帳面損益的數據每季都在增加。在2018Q4股市下跌之際單季損益數字達到高峰,而在2019Q1全球股市出現翻揚的現象其帳面損益數字也迅速獲得上漲的現象,若樂觀一點,看到2019Q2就大幅度補回2018帳面虧損數字也不無可能性。

所以我們可以說壽險股的股價成也帳面損益敗也帳面損益,而這是一個浮動的數字,只要沒有賣出就仍處於浮動的狀況。但我們從市場中的資訊來看,壽險類股已經因為訊息的發佈股價紛紛走跌了一波,隨著2019Q1數據的發佈讓恐慌的現象得到的緩解。

而後金管會禁賣儲蓄險保單要求壽險業回歸保險本質,這會讓業者少了賺easy money的機會但也會讓體質獲得改善。投資人不妨回過頭關注一下這一波跌下來的壽險股,若是出現止跌的現象,便又可以開始思考是否納入投資組合之中囉。



作者簡介_股魚

專業投資人,不定期在各財經媒體發表專欄文章。深耕於財報投資領域,堅持不看盤是投資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出身於散戶,瞭解散戶常見的投資問題,透過教學互動的過程持續推廣投資理念。

股魚網:分享新聞事件觀點與投資技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