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即使社會愈富裕,但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多,全世界極端社會事件也曾出不窮,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不平等導致,當收入分配分散時,社會開始就會出現故障,影響生活在其中每個人的心理健康,反映出來的症狀就是焦慮、抑鬱、自戀和精神分裂症等異常行為。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報導指出,早在 1955 年德國裔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 Erich Fromm 就探討過一個社會生病是否會使人民產生大量精神疾病,當時他研究的是人們長時間工作為的是追求奢侈品購買慾望的行為。近期學術研究也發現,經濟起起伏伏是造成這種麻煩的根源,高度不平等與各種社會弊病會影響人們的健康、肥胖到犯罪和暴力,再到教育失敗和低社會流動。

流行病學家 Kate Pickett 認為,社會愈不平等,就愈可能在這些指標上表現得愈差。雖然一個人的焦慮度會隨著收入增加而下降,但在不平等國家中,各級人群的焦慮程度都會提高,高度不平等國家中最富有的 10% 人群的社會焦慮程度高於低度不平等的最低 10%。

在社會不平等的系統當中,精神疾病的表現,例如自我傷害、吸毒和酗酒以及賭博問題,都會變得更糟。一項針對 3 萬名英國人的研究發現,個人在收入等級中的位置,比絕對收入更準確預測精神壓力的發生率。在美國,相對收入與抑鬱症的關係比絕對收入更密切。

在社會地位中焦慮是人類的本能,在靈長類動物中,新皮質 (neocortex) 的大小,即大腦的一部分負責更高級別認知功能,隨著物種的典型群體大小而變化,因為生存需要理解社會等級中的角色,以及對其他人思考的直覺,個體必須對群體內的地位以及威脅群體的社會發展保持敏感,因此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群體中是艱難的認知工作。

當收入與社會地位愈不平等,每個人變得愈不安全,所以人們會找辦法補償心裡的空缺,可能會吃藥矯正神經反應或減輕疼痛。有些人採取更順從的姿勢,避免與他人接觸,但是缺乏社會互動不利心理健康,影響人際關係發展與事業,使經濟困難進一步加劇。

金字塔另一端的人以相反的方式回應,表現得更積極、更自負。一項對自戀傾向的研究發現 1982 年以來自戀趨勢急劇增加,美國有三成的人出現自戀傾向。非常成功的人經常表現出自戀甚至精神病的行為,調查發現富人通常缺乏同情心,更有可能認為他們應該得到特殊待遇。報導認為,近幾十年來,全球化和機械化雖然增加了財富,但是就心理健康而言,這些進步的痛苦並未均勻分布。

本文獲「財經新報」授權轉載,原文:貧富差距副作用,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增與社會不平等有關



作者簡介_財經新報

科技財經、金融訊息一手掌握,走在投資的最前端。

網站:https://finance.technews.tw/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fortune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