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中國以國家之力制定計畫、砸錢資助企業,創造出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引發歐美不滿。各國施壓改革,但是北京遲遲不肯動手,背後原因或許是憂慮改革可能會讓中共政權不保。

南華早報兩篇報導稱,歐盟的中國商會總裁Mats Harborn表示,中國下一輪改革目標,關鍵是政府在經濟當中的角色和定義,這是一切紛爭的核心。政府能否直接支持產業?能否打造框架?中美貿易戰的癥結是華府指控北京當局投資特定產業,造成不公平競爭。

以「中國製造2025」為例,該計畫引發爭議,原因之一是中國打算用本土產品取代進口,扶植中國冠軍企業和西方業者競爭。此舉引發美國怒火,指稱會摧毀西方民間企業在中國公平競爭的機會。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專家Scott Kennedy指出,中國獨厚國內業者的情況普遍,全球市場為此受害,太陽能業慘況是最佳實例。

如今中美貿易戰下,中國面臨巨大壓力,必須落實改革。Crumpton Group資深顧問Jude Blanchette指出,中共若不想危及對政權的掌控,只能改革到一個程度,這是貿易衝突的關鍵所在。北京可以宣布一長串的改革,最大未知數是中共能否實施改革,卻不丟掉政權。

華爾街見聞5月10日轉載國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的專文,解釋歐美各界為何對中國怨憤不平。

文章稱,以太陽能板行業來說,早期美國、歐洲和中國都嘗試做太陽能板,大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但是美國和歐洲是企業家是拿自己的錢去投資。而中國企業背後,有產業政策、有大量的政府補貼、廉價的銀行信貸。因為有政府的大量補貼,很容易形成產能過剩。中國已經是這麼大的經濟體,一旦形成產能過剩以後,會把產能過剩出口到全球,英美廠商會面臨廉價產品的競爭。這樣一來中國的廉價商品導致歐美的廠商被迫退出市場。儘管他們在競爭之中敗北,但他們認為這是不公平競爭造成的,輸得心不服口也不服。

如果中國產業政策搞錯了,中國這些企業都會死掉,但是中國這些企業死掉的同時,會把相關的歐美企業一起拉下來陪著中國企業倒閉。因為中國國企倒閉的過程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背後有大量的政府補貼和廉價信貸,市場不能夠及時出清,始終能夠存在,能夠生產比較廉價的產品。但是歐美的企業是自由市場制度,在這些層面上較無優勢,最後會被拖垮。所以中國的產業政策如果搞對了,歐美企業沒有好的結果;如果搞錯了,歐美企業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