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銀行辦事時常碰到一個畫面,事情處理了差不多之後櫃員就開始熱切地介紹:「錢放在定存利率只有1%,我們現在推出一個方案,你連存6年,之後每年的利率是3%喔!」
或是保險業務朋友:「錢放在身邊很容易亂花,要強迫儲蓄,累積人生第一桶金!」、「這個商品要停售了,之後想買也買不到了」、「明年保費即將調漲,欲購從速!」
又或者三不五時接到不明來電:「先生您好,這個商品你連繳20年,出事不但有保障,還不用繳剩餘期數的保費。沒出事退還你所繳交的保費,完全不會浪費。」
買過儲蓄險的朋友,對以上的情境,相信不會感到陌生。然而,對方不會跟你說的是,儲蓄險其實有三大風險。
儲蓄險的三大風險
以圖中這張保單為例(是很多業務員用力在推的),一個40歲的男性每年繳18萬,連續繳6年,共繳108萬 。6年期滿,解約可拿回115萬。
有人或許會問,標題寫年輕人,此處卻以40歲男性舉例,是否會造成內部報酬率(即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是衡量回報率的正確方式)低估?此為這張保單宣傳單上的表格,其實不論是2歲男童、28歲年輕男性或40歲中年男子,保費雖不同,得出的IRR幾乎是一樣的。
增額終身壽險DM範例
一、流動性風險
這是6年期保單,若還沒期滿時,有需要用到這筆錢,就必須解約,然而中途解約無法拿回全部的本金。
好比說,連續繳了兩年,共繳了36萬,在第二年年底時因為想要創業,急需資金,解約後卻只能拿回23萬5千多,會造成12萬多的虧損。反觀銀行定存,若期滿前解約,頂多利息打折,不會侵蝕到本金。
二、利率風險
若你很有耐心地繳到期滿,在第6年度末才解約,IRR是1.8%,而非許多銷售人員口口聲聲說的2~3%的「預定利率」或是「宣告利率」,預定利率或是宣告利率再高都不等於你能實際拿到的報酬率。目前銀行3年期定儲利率最高是1.12%,很多人覺得1.8%還是大於1.12%,所以買儲蓄險多賺一點是一點。
然而,如果未來升息(未來升不升息?什麼時候升息?沒人說得準),銀行利率會跟著提高,但非利率變動型的儲蓄險其報酬率在購買當下就已經鎖死確定了,所以買儲蓄險不見得可以獲得比銀行定存更好的報酬。(甚至有些儲蓄險繳滿當年的IRR不到1%,比現在的定存都還低。)
三、信用風險
銀行存款在300萬的額度內,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會給予存款保障。而保險只是保戶與保險公司的一紙契約,保險公司倘若經營不善而終止營業,雖然有人身保險安定基金等配套措施,但保戶的權益仍可能會部份受損。若是買長年期10、20年甚至是終身型的險種,承擔的信用風險更大。
→《人身保險安定基金動用範圍及限額》
→《保險公司倒閉時,若是保額打折,你懂嗎?》
綜合以上,購買儲蓄險比起定存多承擔了許多風險,但可能只獲得比定存更高一點點的報酬(也可能比定存低)。若只有好處而沒有風險,那麼豈不是沒人要定存了?
儲蓄險是儲蓄?投資?還是保險?
對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可能發生很多預料之外的狀況。在工作上,可能工作幾年後想繼續進修、轉換跑道或是出國壯遊體驗人生,需要學費或旅費;在愛情中,可能突然墜入愛河,想與對方互訂終身,而需要結婚基金;健康方面,可能因為疾病或是意外的發生,造成工作中斷,需要一筆錢治療、休養及持續支付家庭開支。
此外,倘若家人或朋友發生事情,亟需金錢援助時,我們也不太可能袖手旁觀。所以若是把儲蓄險當儲蓄,萬一發生需要一筆錢急用的狀況,而必須動到這筆「儲蓄」時,就可能造成虧損。
就投資的觀點而言,多數人期待的投資報酬率,不會只是跟定存差不多的1、2%,當算出真正的內部報酬率給他們看時,往往都會與當初購買時的期待有一段落差。
從保險的角度來看,風險事故不見得會發生,應該花最少的成本買到最大的保障。而儲蓄險能帶給保戶的保障卻非常有限,很多商品設計只比所繳保費高出一點點罷了。因此儲蓄險不適合當投資或保險工具,若作為儲蓄工具,也不適合多數人,尤其是剛開始累積資產的年輕人。
不適合的商品卻人人都有?
保險公司教育訓練地非常徹底,業務員完全吸收公司傳授的內容,自己也搞不清楚話術背後的真相,所以自己也買了許多儲蓄險。部分的業務是了解其隱藏的道理,但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不揭露這些資訊給保戶。
從民眾的角度而言,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每一分錢的用途到底為何,或是投資賠怕了,因此不知該以何種方式運用,才會一聽到較高利率便心動,還覺得儲蓄加保險真是一舉數得。
一定要清楚明白自己每一分錢的用途,才能做相對應的管理。如果這筆錢是緊急預備金或五年內就要使用,存定存即可,不適合做其他運用。若是五年以上的目標,則建議資產配置及長期投資,然而不論用途到底是什麼,儲蓄險都不是首選的工具。
唯有目標清楚明確,才不會因為他人的三言兩語而做出讓自己後悔莫及的錯誤決策。能掌握好自己的每一分錢,才能理好財,甚至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
本文獲「財商教育實驗室」授權轉載,原文:其實儲蓄險不適合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
作者簡介_財商教育實驗室
身為獨立財務顧問,在協助客戶做財務規劃時,深深感到理財要先理心,觀念的轉換比方法和工具來得重要。
相信每個人都能透過「覺察→猜想→實驗→反思」的思考脈絡,持續提昇財商,不再害怕理財與一大堆數字。
藉由遊戲、課程、讀書會和社群交流,相互學習、一同成長,陪伴大家找到合適自己的理財方式,讓正確的理財觀念與方法能落實到每個人生活之中,逐步改善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