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每次購物之後,才覺得不夠深思熟慮,物品使用沒幾次就堆在旁邊長灰塵,有些認真積極的朋友會想辦法幫物品找出新的用途,甚至於轉贈親朋好友來發揮殘值。或者是利用各種平台將閒置物品出售,只求快速折現換點現金回來。
當他人因特定的狀況導致要將手中物品求售時,此時掌握資金的一方就擁有價格談判優勢。這種方式在中古屋市場尤其常見,像是家裡親人過世,房產變子女共有,子女間的感情萬一不好,便會出現將房產折價快速出售,以求換到現金分產的情況;另一種常見的狀況是屋主因工作調派海外,趕著出國只好將手中的房子折價出售。
當這些情況發生時,另一方就能用優惠的價格取得物件,通常是房仲較有機會遇到,你若是跟該房仲關係匪淺且握有足夠資金,那麼這種好康的物件就會被優先通知。所以不要怪說為什麼投資客手中的物件老是成本較低,這是因為一般人購買與投資客購買的前提也不太一樣。
回過頭來講,一般人要怎麼樣在網路上買到便宜的「近新品」?不要忘記了,這世界上多的是衝動購物的消費者,每次衝動購物後就會出現一堆接近全新的物品出現在二手交易市場上。此時衝動購物的一方被迫要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以換取現金,而擁有資金的一方則是好整以暇,尋找合適的物品以最優惠的價格購買。
有沒有一個估價的模式來判斷買進的二手物品是否超值,在此分享一個經驗公式:
比較時有個原則,公司貨比公司貨價格,水貨比水貨價格。基準點一致,估算才有意義。
舉例來講:假設想購入一台iPhone 128G手機,通路詢價新品最低為18,500。那麼若要購入一支中古良品手機,哪一個賣家的價格是真正有吸引力的呢?
從這個案例中來看,B賣家所折讓的價位較具有吸引力,若能跟該賣家進一步議價將價格壓低到13,000左右,等於是將未來一年的潛在跌價轉嫁給B賣家。
大多數人的疑問是對方怎麼會願意再折讓價格呢?這就要看物件的急迫與熱門程度,一般來講若是熱門物件,只要跟估算價格差不多就可以出手買進,若是那種掛了很久的、非熱門物件便有較高的議價空間。或是那種在說明欄位中註明已降價過的,這表示該物件出售不易且賣家有強烈意願賣出才會特別註明,此時用力議價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正沒買到也沒什麼損失,鍵盤敲敲字不用幾秒鐘卻有機會省下一筆錢為什麼不做呢?若你本身對該物品也有迫切需求的話,那用一個計算後可接受的價格買進即可。
根據以往的經驗,通常是一年以上未達二年左右的物品,在價格折讓與相對保值性上,CP值較高。俗話說: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一樣適用。若不在意使用二手良品的話,通常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不錯的物品來使用,唯一的問題是不能享受第一次開箱的快感,犧牲一點快感來省下大筆的金錢支出也是個不錯選擇。
讀者可以自己想想,網路上出售的物品陳述只要價格不要太離譜,經常買回來的品質也都還不錯,那既然如此花點時間找找「二手近新品」,相信是個省荷包又能享受物品所帶來價值的好方法呢。
作者簡介_股魚
專業投資人,不定期在各財經媒體發表專欄文章。深耕於財報投資領域,堅持不看盤是投資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出身於散戶,瞭解散戶常見的投資問題,透過教學互動的過程持續推廣投資理念。
股魚網:分享新聞事件觀點與投資技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