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之前有位復健科的醫師朋友說,業務員推薦一張「長照險」給他,所以問我「一定要買嗎」?我請他把商品DM拿給我看,看了之後才發現:那根本不是長照險,而是屬於類長照的「殘扶險」。

我跟他說:你自己是專科醫師,應該知道條款裡有關理賠的定義,到底清不清楚?他看了半天回答我:

「殘廢等級表中除了有關『身體缺損』的部分,定義還算是『清楚、明確』外,其餘有關『功能』的敘述,都與醫學的專門術語不完全相同。」

且更重要的是:裡面出現很多「工作能力」,是他完全無法理解的。因為他說:醫師又不可能24小時陪在病人身邊,如何知道病患「有沒有『工作能力』」,並且正確記載在病患的診斷證明書上?他認為如果要他開出「無工作能力」這樣的證明,未來的責任風險恐怕是「負擔不了」。

簡單來說,類長照中的「殘扶險」,其實就是傳統「單筆給付」型「殘廢險」的延伸,也就是當被保險人因為疾病或意外導致各級殘廢 [註]時,除了能依照不同殘廢等級,領取單筆的理賠金(通常稱為「殘廢保險金」)外,還能在日後「保單週年日」仍然生存時,領取不同金額的保險金(一般稱為「殘廢扶助金」)。

[註] 依照「殘廢程度與保險金給付表」而定,目前為11級79項,請見以下網頁:點此

一般來說,單筆的殘廢保險金給付金額,是從第一級的100%,到第十一級的5%;至於定期給付的殘廢扶助金,多數保單最多只給付到第六級(有的則只給到第四級),且給付時也會依照殘廢等級給付。

舉例來說,定期殘扶金如果是10萬元,第一級殘才可每月領10萬元,假設是第六級殘,則每月只能領5萬元。

而且,市場上有極少數的保單,是沒有所謂的單筆「殘廢保險金」,而只有定期可領的「殘廢扶助金」。

這種殘扶險之所以被稱為「類長照」,並用拿來做為長照險的替代險種,最主要就是在這「殘廢程度與保險金給付表」中,有因為腦中風、阿茲海默型失智,甚至車禍意外而導致需要看護的「中樞神經障害(給付級數為第一、二、三、七及十一)」、「咀嚼吞嚥及言語機能障害(給付級數為第一、五及七)」,以及「上、下肢機能障害(給付級數三至九)」的理賠定義(詳見「殘廢等級表」)。

給付範圍有79項之多

正因為這種殘扶險在理賠定義上,有一張「落落長」的「殘廢程度與保險金給付表」可以參考,也是許多保險業務員愛推這類保單的主要原因。總的來說,殘扶險的優點有以下幾項:

1、理賠項目最多

理賠項目有11級(第一至十一級)、79項,範圍項目數最多。從最嚴重的類似全殘的植物人狀態,到臟器切除、失明、失聰,甚至是「手指少了一個姆指與食指」,總共有79項的殘廢等級與給付比率。

2、每個殘廢等級與項目,都有定義與解釋

與前面曾經提到的長照險為例,在理賠定義部分,就只有列出「失能(沐浴、吃飯、更衣、行動、上下床、大小便6項「不能為之」)」與「失智(對於時間、地點與人物的認識不清)」的「狀態」,並附上醫師診斷證明書及相關檢驗報告,卻沒有像殘扶險這樣,有一張包含「11級79項」的殘廢等級表可以參考。

3、保費便宜

沒有壽險功能(保障)的保單,保費會便宜許多,特別是定期險保單,保費更是「親民」與「價低」。且單是定期型的保單數量,就比定期長照險或類長照的特定傷病險要多很多,所以,相當受到風險意識高強,但預算不多的年輕,或是財務壓力沉重的「三明治」壯年族群青睞。

不過,若要選擇「殘扶險」來保障老後生活,恐怕還是有一些缺點,在下一篇文章中會詳細說明。


作者簡介_李雪雯

現任《聯合理財網》及《Yahoo奇摩》專欄作家與自由媒體工作者,擔任多家財經與醫療保健雜誌、手機APP新聞台的特約撰述,並從事相關文章與書籍的寫作。著有《聰明使用信用卡》、《理財專員不告訴你的40件事》、《好險,你一定要知道的保險知識》、《聰明買對健康險》以及《錢難賺,退休金別亂擺》等14本書。

臉書粉絲專頁: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