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自始至終都不該是投資,但買房就要看情形而定了。我認為,人生第一間房在求保值,第二間房以後才能算投資。
很多人一生可能只有能力買一間房,那又何必在乎它有多大的增值性呢?地點是決定增值空間最大的因素,只要你不買在蛋黃蛋白區,價位相對便宜很多,當然也相對負擔得起。第一間房不該考慮它會「漲多少」,而只要看是否「付得起」。我一再強調,只要沒有電梯、沒有停車位、離捷運站遠,就有機會付得起。
我三十歲買房時,連這些都沒考慮,因為我們始終相信「買」房是人生必須完成的一件事,若是「租」房,怎麼跟妻兒交代?
我必須感謝買房時,正逢股市的狂飆年代,所以自備款的部分確實壓力不大,但開始繳銀行房貸之後,股市進入空頭時期,真的只能靠薪資來繳了。我們夫婦當時薪資合計大概六位數出頭,再加上下班後兼點差,所以在五年後就全數還清。或許你會說,因為我們所得相對較高,當然付得起,但別忘了我們可是有三個小孩要養啊!現在年輕夫婦大部分都只生一個,或許所得沒有我們多,但負擔也沒有我們重啊!
別聽媒體整天幫年輕人算「要不吃不喝十幾年才買得起房子」,但試問,如果你工作勤奮,難道薪資不會年年增加嗎?而且又不必一次付清,透過銀行貸款,就能延長付款期限。你付的租金其實和付房貸差不多,兩者都會對你生活開支造成不小影響,但總有一天你會「擁有」這間房子,而不是一輩子只能「使用」這間房子。
租房和買房大概就差在自備款。支持租房的人最振振有詞的說法,就是這些自備款可以拿來做投資,賺更多的錢。但是,投資哪有穩賺不賠?投資賠錢,房租還是要照付。大家都知道,股市投資人大概八、九成都是虧損的,為什麼你就相信自己會是賺錢的那一、兩成呢?
此外,租房的人會說「人生苦短」,要即時享樂,所以不該做屋奴,反而應該趁年輕多體驗、多享受。殊不知未來可能是「人生苦長」,因為醫療進步,平均壽命不斷增加,老年生活將非常漫長,如果連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沒有,我真的很難想像,屆時會多麼淒涼。
我不否認「薪資調整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但是「有志者事竟成」也是辯不倒的真理。只要你能抗拒美食、民宿、國外旅遊等小確幸,就有機會把錢存下來,然後也抗拒買車的誘惑,就有頭期款了。
如果你每個月可以存6千元,22歲大學畢業到30歲,八年間就能存50幾萬,男生因為要當兵,只能存七年,也接近50萬。兩人在30歲結婚,加起來就有100萬了。以上計算還沒包括該期間因加薪而增加的儲蓄,以及利用穩健投資,一年可能有5%的報酬,所以存到一百多萬真的有可能。這筆錢別買車,在大台北蛋殼區,不就是買房的頭期款嗎?在其他都會區,甚至已經超過三分之一的房價了。剩下每個月的房貸,其實跟每個月租金差不多,就無須贅言了。
我有一次演講的時候,有個年輕聽眾分享了自身的買房經驗,後來成為我演講的固定內容。他在2013年買了一間位於汐科火車站附近的30坪老公寓二樓,總價7百萬。拿自己存的100萬,再跟父母借40萬,做為頭期款,其他560萬,向銀行貸款,每個月本利攤還2萬5千元,這個負擔對他日常生活的影響,還在能忍受的範圍內。未來他和女朋友結婚,兩人加起來的薪水,付房貸就會更輕鬆了。他買房完全符合我的建議:沒車位、沒電梯、離捷運站遠,以及沒買車。只要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以上的房價絕對不是天方夜譚吧?如果你不是在大台北地區買房,那就應該更有可能了。
前一篇曾提到,萬一發生非常嚴重的疾病或意外,因為理賠金額太少,不足以支應往後的生活開銷,怎麼辦?這時,因為你有房子,至少可以賣掉,解立即的燃眉之急。如果你沒有房子,絕對不足以解決理賠不足所要面臨的困境。
買房其實沒那麼難,但不買房,退休或失業後的生活絕對很困難。
書籍簡介
書名:走過失業,我喜歡現在的人生
作者:施昇輝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10/11
作者簡介
他的角色,從台大畢業生、雜誌行銷企劃、證券公司承銷部主管、中年失業男,再轉換到暢銷作家。
他的稱號,從樂活投資達人、青春歐吉桑,到樂活大叔,都充滿著正向的陽光形象。
他的著作,從理性的「投資理財」、感性的「電影人生」、率性的「郵輪之旅」,再到如今最人性的「真情告白」。
他的第一本書《只買一支股,勝過18%》名列2013年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暢銷書總榜第68位,自此打響名號,開始在出版界引起矚目,並堪稱是近年最多產、最百變的作家,2012年迄今,已出版七本書,卻涵蓋了四類完全不同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