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故事

百萬富翁的真意》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不是賺大錢,是不必為生活對上司卑躬屈膝

財富幸福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xl_19690469

百萬富翁需要多少錢?

我和多數人不同,如果女人因為錢而愛上男人,我認為並不可恥;金錢代表他的成就,所以,她才會受到吸引。

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個怪問題,主要看如何定義「百萬富翁」。從前,如果誰擁有10萬金幣,維也納人就會說︰「他是有分量的百萬富翁。」百萬富翁不一定擁有百萬財產,而是值得尊敬的富人。

根據我的定義,百萬富翁是指不依賴任何人,以自己的資本,就能滿足自我需求的人。百萬富翁不用工作,既不用在上司面前,也無須對客戶卑躬屈膝。這樣生活的人是真正的百萬富翁。

要達到這個境界,有的人需要50萬美元,有的人則需要100萬美元,依個人的需求和義務而定。對音樂情有獨鍾的人,他們需要的錢比收藏名貴骨董汽車的人少。是單身一人,還是有個大家庭要供養?他妻子有多講究?她喜歡簡樸的衣服,還是皮衣和珠寶?或者,她也許愛上自己的銀行帳號,那麼,根據我的定義,她的丈夫永遠不會是百萬富翁。皮衣、汽車和珠寶是有界限的,總有一天會飽和,但銀行帳號不同,這是個漏水的桶子。

金錢的兩種極端

錢,屬於狂熱追求金錢的人。他必須對金錢著迷,就像被魔法師催眠的蛇,但又必須和錢保持一定距離。一言以蔽之,他必須瘋狂愛錢,又必須冷靜對待錢。正像船王歐納西斯(Onassis)所言,大家不應跟在金錢後面跑,而是要面對金錢。這尤其適用於證券市場,大家不應該跟著上漲的股價指數後面跑,而是要面對下跌的股價指數。

當然,對錢的狂熱也會導致病態的貪婪,或病態的揮霍。有人有花錢的癖好,也有人有不斷擁有金錢的癮。特別是貪婪有時會產生瘋狂的結果。億萬大富翁保羅‧蓋提(Paul Getty)是當時美國最富有的人,卻因為要求客人到電話亭打電話而出名。

在我經常光顧的咖啡廳,大家曾爭論誰是全布達佩斯最吝嗇的人,是巴爾幹的菸草大王赫爾佐格男爵(Baron Herzog),還是擁有博物館的藝術收藏家路德維希‧恩斯特(Ludwig Ernst),兩人都非常富有,擁有大量資產。大家甚至為此打賭,等著合適的機會,好一勞永逸澄清這個問題。

機會終於來了,在一次紅十字會的募捐活動中,一位募捐人同時巧遇他們兩人。他先把募捐盒遞到赫爾佐格男爵面前,男爵心不甘情不願地從皮夾裡掏出面額最小的一枚硬幣,漫不經心地扔到盒子裡。關鍵性的重要時刻來臨了,恩斯特會多給,還是少給呢?恩斯特只想了半秒鐘,就以理所當然的語氣說:「我們是一起來的,這是我們兩個人出的錢!」

更玩世不恭的是位名叫馬叟‧費雪(Marcel Fischer)的證券經紀人,他是我中學同學的父親。有一天,在他的小辦公室裡,他聽到代理人激動大嚷著:「不,不,我們沒錢,我們沒錢。你讓他們離開。」

費雪從辦公室衝出來問道:「代理人先生,你在這裡大叫什麼?」
「綠先生這個叫化子跑來,想向我們募捐。」
「你怎麼打發他的?」
「把他趕走,我說,我們沒錢。」
「你趕快去追他,再把他帶到這裡來,」百萬富翁費雪說。

當代理人追上綠先生時,綠先生還在樓梯間,非常高興老闆想見他,心想,這回也許會得到些什麼。

綠先生走進辦公室,費雪把錢櫃打開,說道:「你看看這些塞得滿滿的抽屜,我的代理人說什麼?我們沒錢?完全錯了。我們有錢,有很多錢,但是我一分錢也不給你!」

藍先生的故事也很有趣,他在咖啡廳向朋友抱怨:「我妻子總是向我要錢。」為了讓藍先生不再長吁短嘆,一位同事問道:「她要這麼多錢幹什麼?」「我不知道,」藍先生回答︰「我一分錢也沒給過她。」

這些故事的主人翁,從數字上來看,都是百萬富翁,但我相信,過分吝嗇不會成為百萬富翁的,不管是從物質,還是從智慧看。過分執著金錢的人,不會投資,因為他害怕失去錢的風險。這正是德國人的問題,他們崇拜神聖的德國馬克,所以讓幾10億馬克躺在存摺上,而聯邦銀行過度吝嗇的貨幣政策,一直妨礙德國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

成為百萬富翁,意味著獨立,但十足吝嗇的傢伙永遠無法獨立,因為他總是被摳錢的念頭綁住。既不為自己買昂貴的汽車,也不會因為可以隨時買車而高興。對他們來說,單單花錢的念頭都該被禁止。

有揮霍癮的人又如何?他盡情生活、消費一切想要的東西,但同樣也不獨立,因為他要花光所有的錢,總是被迫購置新東西,於是,依賴老闆或客戶,他們是他的財富來源。

對金錢的正確態度,介於這兩種極端態度之間,但光是有正確的態度,並不能成為百萬富翁。


書籍簡介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作者: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
譯者:唐峋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4/08/21

作者簡介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德國知名投資大師,嫻熟金融商品和證券市場的一切,被譽為「20 世紀股市見證人」、「本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

1906年生於匈牙利。13歲隨家人移居維也納後,開始著迷於歐洲各種貨幣的不同變化,從而展開其絢麗多彩的投機人生。他在德國投資界的地位,有如美國的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他的理論,被視為權威,德國的投資人、專家、媒體記者,經常詢問他對股市的意見。

巴黎是科斯托蘭尼的發跡地,影響其一生的人生觀與金錢觀皆在此時期建立,並立志成為百萬富翁。此後他持美國護照、在德國工作,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遭逢兩次徹底的破產。但科斯托蘭尼說:「投機者要提得起、放得下。」每一次衝擊的谷底,都讓他彈跳得更高。

70年代開始,科斯托蘭尼多了一個新頭銜「股市教授」,開始在德國和世界各大都市的咖啡館中,教授股市知識和預測,上自王孫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是科斯托蘭尼咖啡館講座中的學生。咖啡館講座回響熱烈,不但學生人數大增,連各大金融機構、銀行也爭相邀請科斯托蘭尼演講,而科斯托蘭尼也成為德國、奧地利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

科斯托蘭尼不僅是成功的投資者,也是廣受讀者喜愛的作家。雖然在35歲就賺得足以養老的財富,但過人的精力,使他不甘就此退休,轉而發展第二事業,將自己的證券交易經驗與理論,寫成一本本實用且平易近人的書籍,廣受讀者喜愛與推崇,成為關注股市的財經作家。60年代以來,30年筆耕不輟:《這就是股市》一書被翻譯成7國語言,還拍成了電影,從此躋身暢銷作家之列;1991年的經典之作《證券心理學》一書,更是德國大學經濟系學生必讀書籍。從1987年至今,共出版13本著作,在全球賣出300萬冊的佳績,包括台灣、中國、韓國、希臘、丹麥,都有翻譯版本。此外他也是德國經濟評論雜誌《資本》的長期作者,供稿長達25年。

1999年,見證百年金融發展的科斯托蘭尼因病辭世,留下財富給繼承者,但留下典範給所有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