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發行日期:2015/12/5

在金融界,膨脹太快是壞事,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都是例證;但和2007~2015年新興市場借貸潮即將引爆的災難相比,可能只是相形見絀。

新興國家前景黯淡,尤以金融可能最慘:1990年,世界百強銀行只有3家在發展中國家;如今,全球最有錢銀行中,1/3總部在新興國家;中國就擁有世界銀行四強。

由於銀行發展太快,已出現一些讓人堪憂的不良貸款,所幸監管單位已從西方國家汲取教訓,系統性危機不至於發生,但地區性危機會如何發展尚未可知。

報告指出,2015年將是1988年以來新興市場淨資產流出第一年,但因為亞洲國家儲蓄率高,相對已開發國家不存款,不用擔心資金外流。

還款卻有很大問題,雖然去年上市銀行總淨收入5,630億美元,較10年前940億美元高,但利潤會被不良貸款抵銷。

不幸的是,有毒產業占比頗高:中國的房產業、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巴西,智利和奈及利亞的原物料產業。其中印度的壞帳率最高,逾14%。

貨幣錯配是另一道顧慮,美國即將升息,加上中國經濟減速,導致商品價格下挫,使得多數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對美元相對下降大約30%。

1997年,亞洲銀行陷入金融風暴,因此這次更謹慎了;然而,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新興市場外部企業債達到1.3兆美元。

在俄國,以美元計價的貸款占企業貸款25%、土耳其恐達30%,奈及利亞更多(但資料不詳);雖然企業想藉貨幣貶值還錢,但原物料價格暴跌讓他們心有餘、力不足。

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加劇通膨,連帶影響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然後也會拖累借款企業產品銷量,還款雪上加霜。

至今尚無跡象顯示,壞帳將達引爆災難的程度,但如果銀行不動手解決,長期後果嚴重,就像日本的殭屍企業:假裝擴充規模,不斷借款,但還款之日遙遙無期。

有跡象透露,某些新興市場企業正複製這種手法掩蓋損失,好比中國本地銀行,硬說不良貸款只達資產1.6%,但放款當地企業的外銀都說早就破8%了。

新興國家銀行在全球舞台上已非跑龍套的角色,平衡收支的手法更大膽,應可解決自己惹出來的麻煩。但是,它們能否恢復過往體質,取決於它們對失誤的反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