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中國人行上週五又一次突襲,宣布基準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雙降」措施,這是中國自去年 11 月以來,第 6 次降息與第 4 次降準。

英國《衛報》評論認為,這類寬鬆對股市而來雖然是利多,但投資人在買進前應先想清楚,這是個經濟強勁或是衰弱的信號。

首先可以注意到的,這次的「雙降」就在第 3 季 GDP 公布後不久,而第 3 季 GDP 為年增 6.9%,出現意料中的成長放緩。但考慮到 8 月的股市動盪,這樣的表現其實不弱,而且在當局「調結構」的考量下,相對仍然健康。

不過《衛報》資深編輯 Larry Elliott 提醒投資人,如同許多評論家指出的,中國的 GDP 數字,常常是看官方要填多少而定。Fathom 的 Danny Gabay 認為,中國真正的 GDP 只有 3%,週五的「雙降」證明了這一點。

與全球其他央行相比,中國人行的優勢在於,中國現在的基準利率 4.35%,還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不像多數央行是在零利率或負利率間痛苦抉擇。但壞消息是,中國有可能被迫一降再降,例如經濟顧問 Gerard Lyons 就認為,中國遲早將加入其他央行的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不是只有中國在寬鬆。就在中國降息前,歐洲央行才清楚表明,他們打算在 12 月擴大量化寬鬆,而已經是 -0.2% 的利率,還有可能再調低。本週日本也值得觀察,他們一直準備推出更多刺激措施。這類寬鬆預計會讓歐元、日元走低,結果美元將會上漲。

由於美國也有經濟放緩跡象,並且擔心美元被推得更高,因此一直推遲原先的升息計畫。

既然中國、日本、歐洲進一步寬鬆,美國遲不升息,都在設法刺激經濟、避免通縮的威脅,這樣有什麼問題嗎?

Elliott 指出,這麼做等於是貨幣競貶,各國都想從對手身上偷到成長,這樣雖然不等同回到 1930 年代的貿易保護主義,但看上去也非常類近。

而且,一再寬鬆的結果,就是效果一次次減弱。QE 發揮效用的方式,一是通過匯率,但所有國家都寬鬆,貨幣貶值也難以達成。而由全球貿易普遍減少的情況也說明,競貶只是拆東牆補西牆。

另一個渠道是透過長期利率,發揮 QE 功效,這一點就關連到債券的價格。當央行大舉購買債券,就減少了債券供給,助價格走高,而殖利率的方向相反。也就是說,企業、家庭及政府如要借款,將變得更便宜。

問題是,債券殖利率已經在歷史低位,要再降也難得多。就像凱因斯著名的比喻,各國央行只是在玩「推繩遊戲」(pushing on a string),對經濟毫無助益。

英國央行副總裁 Charlie Bean 最近共同完成的報告,著眼在長期低利率的影響。報告認為,長期低利率是危險的,它造成對非常規措施的過度依賴。此外,也可能造成投資人與投機性資產槓桿過大的問題。

因此,對於各國競相寬鬆,必須謹慎以待。如果全球經濟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刺激,意謂原本就不強的復甦正在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