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消費市場發展至今,物品的供應量已經從不足演變成過度供應。廠商為了彼此的競爭與生存不斷推出新的產品線來增加銷售量,這稱為市場切割──在一個看似飽和的市場中找出某個未被滿足的族群進而推出相對應的產品。

結果就是,消費者站在賣場的貨架旁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每一款看起來相似但又有點差異。想想看,若不是該品牌的死忠擁護者,誰能分清楚每個包裝所代表的差異性,更不要說類似的產品放在一起時所產生的無力感。

我常覺得,「給一個人很多選擇的時候就等於沒有選擇」,為什麼呢?因為人的注意力有極限,超過可以負擔程度時會自動傾向於不作出決定甚至於胡亂選擇。試著回想自己上次想安排全家出遊時尋找旅遊地點的狀況,一旦本身沒有什麼事前定見時面對著眾多的資訊湧來,這個看似不錯,那個也難以取捨,隨著時間的流逝反倒是沒作出什麼決定。

初步的想法 = 設定條件

但若是一開始就已經有初步的想法,在方案選擇上就能夠輕易的展開。舉例來說,要安排出遊要先決定幾件事情:1. 天數、2.範圍、3.預算、4.必遊景點。這幾件事情決定後一切就簡單了。假設你的方案條件是:3天2夜、中部、預算1萬、奧萬大賞楓。那注意力便快速的收斂,可以很輕鬆的安排出行程規劃路徑,較不易再被其他的景點資訊誘惑。

這就是條件的魔力,協助每個人將注意力與意志力快速集中在正確的點上,讓有限的精力正確發揮用途。

相同作法放在購物行為上一樣很適用,想想看是否有買錯東西的經驗,總是等到東西進了家門後開封使用,才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雖然說,有人是透過網路購物的七天鑑賞期來避免買錯東西,但其實一來一回頗消耗時間與精力。其實,我們都可以有更好的作法,購物行為本身都是為了解決自身所面臨的某種問題,例如購車是為了解決交通的問題、購屋是為了解決居住問題、購買保養品是為了解決肌膚問題。既然購物與問題存在關連性,那事先將所需解決的問題列出來,再作出相對應的購物行為,就能避免衝動購物導致買了不必要或不實用的東西。

步驟如下:
1、列出要解決的問題
2、設想預算
3、期待可以達成的效果
4、產品所提供的效果(技術)
5、坊間的對應方案 & 價格

舉例如下表(以購車為例):

 

當將問題列出來時,像是房車與小型車便快速被剔除,聚焦在休旅相關的車型上,這也讓買錯的機率大幅度的下降,特別是將市場上相關的方案都列出後更可以降低事後遺憾的機率,若要再進一步建議的話,那便是先「停看聽」,先等興奮感冷卻,不要整理完方案就立即衝去購物。

冷靜的好處在於有時間反覆思考該東西是否真的需要,這其實是個重要的問題。用個簡單的技巧讓每次的購物都成為深思熟慮後的決策,相信會讓購物變成是改善生活的步驟而不再是增加家裡閒置物品的浪費行為喔。


作者簡介_股魚

專業投資人,不定期在各財經媒體發表專欄文章。深耕於財報投資領域,堅持不看盤是投資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出身於散戶,瞭解散戶常見的投資問題,透過教學互動的過程持續推廣投資理念。

股魚網:分享新聞事件觀點與投資技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