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來源:Jakob Montrasio@flickr,CC BY 2.0

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模式逐步轉型,往昔用來評斷內部經濟發展的指標,現在也必須跟著替換。

由於中國政府公布的 GDP 數據經常遭外界質疑高估,為窺得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維基解密的文件中指出,現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年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曾對美國駐北京大使透露不信賴官方的 GDP 數據,強調自己是利用耗電量、鐵路運貨量及貸款發放量來分析真實經濟情勢,該份文件公布後,外界便將這三大指標稱做「李克強指數」。

而在當前全球對中國前景越加引發外界恐慌的當下,能窺見中國經濟實際情勢「李克強指數」也更加重要,不過有分析師表示,這套衡量指標恐怕有些過時。

《CNBC》報導,由於該指數較側重於信貸和重工業,龍洲經訊創始合夥人兼研究部主管 Arthur Kroeber 認為,這項指數如今看來已全然無用。他認為這套經驗法則較粗淺,並非適用於每個省市,更指出過去三年來這種判斷方式深深誤導民眾對整體經濟的看法。

研究機構  Sanford C. Bernstein 亞太分析師 Michael Parker 便指出,有鑒於中國消費力量不斷增強,中央也力圖將國的經濟成長動力轉向消費型態為基礎,因此他也建立一套自己的分析模式,其中包括電影票房收入與 4G 使用量,來衡量中國實體經濟的情況。「關鍵在於,儘管消費只佔經濟比例的一半,但卻佔了三分之二的成長動力」。

若以此來衡量,中國的經濟表現會比李克強指數所預估的來得好。Parker 也認為,近來中國官方宣布裁軍的舉動,顯示政府方面對失業數據態度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