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任內發生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危機的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能提供我們什麼啟示?他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什麼?這是我在5月26日去台北文華東方參加「商周X柏南奇」全球經濟大未來論壇時,心中一直在想的問題。
重點肯定不是把柏南奇視為一般經濟學家,去問他對於貧富差距,社會流動與教育有什麼樣的看法,而是把他聚焦為中央銀行的領導人,引導他去談貨幣政策的思維,危機前後的臨場經驗,以及中央銀行在將來應該如何面對資產泡沫。
金融危機的醞釀需要一個過程,不會在事前毫無線索,特別是像2008年發生的金融海嘯這樣的規模。美國聯準會到底有沒有事先看到一些早期訊號呢?這是柏南奇在台北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
柏南奇的回應大意是,美國那時候的景氣出現一個由房地產市場帶動的繁榮,所以,對危機的敏銳感觸比較差一些,沒有早一點看出那個繁榮其實是泡沫驅動的。對於房地產市場可能的反轉,當時的猜想是,頂多房地產價格會稍微下跌,來一場小小的衰退,但應該不至於出現恐慌。
當然,事後來看,柏南奇等於承認當時有誤判,但是態度上很學者,很親切,口氣也很婉轉,不像是在被質疑。其實,他仍然有在閃躲,有在詭辯。
他說,泡沫不能怪聯準會的寬鬆,利率低了還不一定會吹出泡沫來,英國貨幣政策有抽緊,還不是照樣有泡沫?
他接著說,泡沫的重要元素是市場心理。例如,當時人們覺得房價就是會一直漲,所以,拿房子去抵押借錢是好主意,而且變成了一種流行。
柏南奇點出了,中央銀行其實是在跟市場對弈。也就是說,市場心理在貨幣政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可以舉兩個例子,第一,他解釋美國的迅速降息與推QE,就是在金融海嘯後全力阻止市場信心的崩潰。第二,他說日本央行一開始推的QE,態度比較保守,變動幅度比較小,所以每一次的動作並沒有改變人們的預期。他說,一步一步來是不行的,有時候你得更具侵略性,貨幣政策才會有效。
所以,在柏南奇的心中,管理市場上的預期心理根本就是中央銀行的重中之重。
整個串起來,柏南奇的三段式命題如下:
(1) 泡沫來自市場心理的驅動
(2) 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會著重於管理市場的預期心理
(3) 泡沫不是聯準會管得住的
我說柏南奇有在詭辯,意思是前面兩個命題如果都成立,那麼最後一個就不會成立。
進一步來說,就算市場心理的過度樂觀果然是造成泡沫的必要因素,聯準會的零利率與QE這些非傳統貨幣政策卻是樂觀主義的大推手!於是,到頭來,我們可以這麼宣稱:是貨幣政策造就了泡沫。
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在泡沫破滅之後,總需求是急劇下跌的。於是,聯準會需要有泡沫,來創造財富效應,以便支撐總需求。也就是說,貨幣政策的核心戰略,是「養泡沫」,就是一時之間不能沒有泡沫,但也不能讓泡沫吹太快。
這麼一來,說穿了,泡沫就在聯準會的眼皮底下。聯準會沒有看不看得到泡沫的問題。聯準會其實需要泡沫,也在養泡沫。
在論壇上,柏南奇很努力地要撇清聯準會在泡沫中的關係,只是在我看來,這是徒勞無功的。
作者簡介_吳嘉隆
台大經濟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現任AIA Capital 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及財訊雙周刊專欄作家。興趣是研究總體經濟,並從中發掘投資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