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朋友問我,如何選擇Location(地段),我開玩笑說:「住在媽媽家隔壁,就是最好的地段。」這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仔細想想不無道理。住媽媽家附近,吃喝有人照料、家裡有人打掃、連孩子都有人幫忙帶,沒事還幫你巡一巡,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地段。
我第二間房子買在內湖,就在我媽媽家附近,奉行的就是「媽媽家隔壁就是最好的地段」這個原則。
再多想一層,其實,是因為買房子最好買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買房子除非是純投資,不然還是買一個生活,這怎麼說呢?你熟悉的地方,你知道什麼時候出門會塞車、坐公車有沒有位子坐,政府說的捷運規劃是選舉時大餅畫畫還是真有其事,這是交通動線。你熟悉的地方,你知道哪裡有好吃的餐廳、菜市場的菜新不新鮮、公園會不會有怪叔叔,這是生活機能。你熟悉的地方,你知道附近學區素質如何、居民品質好不好、會不會有宮啊廟啊的藏在社區裡,初一十五叮叮噹噹個不停,這是人文素質。
最重要的是,你熟悉的地方,你總有些三姑六婆鄰居朋友,你會知道,誰家上個月剛把房子賣了,賣了多少?當初預售推案時,又是賣多少?萬一房子發生過凶案、社區有過糾紛、隔壁巷子老是淹水、對面公寓準備都更、樓上王先生周轉不靈房子快被法拍……種種可能影響房價的因素,你比別人多了綿密的情報交換網,這是價格優勢。買一間房子,該想的、該考慮的,不外乎就是交通動線、生活機能、人文素質和價格優勢。在你熟悉的地方買房,這些因素你通通比別人掌握得更好,換句話說,你是「住在巷子內的」(台語:內行的),你當然比別人有更多的贏面。
我買我現在住的內湖的房子,是在2004年SARS剛過時,當時市場仍然冷颼颼,預售屋接待中心裡的銷售人員比看房子的人還多。售屋人員當時開的價是每坪27萬。我剛說過,買自己熟悉的地方,最大的優勢就是,你比別人擁有更完整且可信賴的資料庫。我母親早年曾在內湖文德路買過一間房子,當時還沒有捷運文湖線的規劃,連影子都沒有,就已經買在每坪30萬了,也就是說,內湖已經跌了一大段。
後來又在2003年SARS期間在內湖買了另一間信譽卓著的建商蓋的房子,這建商只要推案,一向都能賣得比同地段建商的案子貴,這房子我母親買在每坪23萬,也就是說,大利空最壞也就是把績優股打到23萬。其他情報,舉凡基地過去的用途啦、地主是誰、為什麼要賣啦、附近的治安啦、建商在當地的風評啦……等等,全靠我綿密的人際網路做了一番統整,我知道如果可以買在一坪23萬,就算不是最低,也不會輸,於是我很快做了決定,並且大膽向建商出價,最後,就成交在一坪23萬。
以我的了解,2012年我們這棟樓有鄰居賣房子,成交在每坪55萬左右,才經過8年的時間,我的帳上獲利已經達到每坪30萬。
我知道很多專家都會告訴你,買房子一定要謹記這六字訣:「地段、地段、地段」,評估地段的說法不外是蛋黃蛋白啦、框框論啦、寧願買市區一張床不買郊區一間房啦……等等,這些專家都是我的投資導師,我把這些原則奉為最高指導原則。但我的施行細則是,謹遵「最好的地段,就在媽媽家隔壁」,走路就可以回家吃飯,那就更讚啦!
「花大錢存小錢」的無痛儲蓄法
人生的第一桶金有多重要?
我先來講溫州人的故事。溫州人被稱為「中國猶太人」,在財富的世界裡,美國人怕猶太人,猶太人怕溫州人。舉個例來說,如果你現在到巴黎二、三、十一區,這些過去猶太人商業發展很成功的地區,你會發現,這些猶太人的市場已經逐漸被溫州人蠶食鯨吞。溫州人靠炒房、炒匯、炒煤、炒油,無所不炒,累積巨大的財富。換句話說,溫州人會那麼有錢,靠的就是「投資」。投資的開始,靠的是「第一桶金」。
溫州人的傳統是,男孩成年後,家裡便給他一袋錢,也就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讓他帶著這袋錢離開家鄉到外地去闖蕩,這男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如果成功了,這男孩便踏出了他人生財富的第一步;失敗了,便學習他人生財富的第一課。溫州人不擔心孩子會失敗,他們認為,沒有經過「失敗與失戀」的年輕人不會成功。
我的父母沒有給我一袋錢闖蕩天下,我的第一桶金是靠我自己的儲蓄而來。我相信大部份人,都得靠儲蓄累積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何讓儲蓄成為生活中容易的事,會決定你存到第一桶金的速度和數字。
我自己在儲蓄的過程中,有一個有效而且簡單實行的方法可以跟你們分享。想存錢,可以先從付錢的習慣先改起。一般人付錢的習慣,都是盡量用小鈔付,等到小鈔花完了或不夠時,才去用大鈔。比如說,你的皮夾裡有一張千元大鈔,以及三個十元硬幣,你到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15元,你會怎麼付錢?你一定會拿兩個十元硬幣給店家找五元,這就是我說的,一般人都先花小鈔再用大鈔,這時,買了報紙後,你的皮夾剩一張千元大鈔和一個五元銅板。我不同,我會拿一千元給店員找,店員會找我一張五百元、四張一百元、一個五十元銅板、三個十元以及一個五元。等到下次再消費時,比如坐計程車花一百五十元,那時記得拿五百元那張鈔票付款,司機會找你三張一百和一個五十元銅板。這時候你的皮夾內,會有兩個五十元、三個十元和一個五元硬幣。如果照你過去付錢的習慣,你的皮夾裡只會有一個五十元和一個五元硬幣。消費越多次,硬幣的數量差距越大。看到這裡你一定會覺得很奇怪,阿娟到底要幹嘛啊,又不是在教算術。
別急,簡易無痛儲蓄法的秘密就在這裡,沒有人喜歡皮夾因為塞滿零錢而變得又重又鼓又難看,特別是男人更討厭褲袋裡一大把沈甸甸的零錢妨礙他的瀟灑,我要請你在家門口玄關處或你生活中最方便的地方擺一隻宰殺不易的大豬公,你每次回家就把零錢丟進豬公裡,其實很多人本來就有這樣的習慣,只是照你原先付款的方式,你只能養小豬55元,用了我的方式之後,你可以貢獻小豬135元。無形中,你的存款就增加了。
這個方法,除了可以讓你多存錢外,還可以讓你少花錢。這個道理就像,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可見99、199、299……等各式各樣尾數99的商品,商人為什麼這麼訂價?難道消費者不知道99和100也不過就差一塊錢嗎?但怪了,人們只留意左位數的「左位效應」,在銷售上創造的心理學效應確實非常強大。比如,你去商場的時候,999元的商品和1000元的擺在一起,雖然只差一塊錢,但你卻會不假思索地購買999元的商品,因為你直覺一千元的東西「太貴了」。
這就是為什麼APP商店中絕大多數的應用程式價格都是美金0.99、1.99……,而iPhone、iPad要賣美金499、399的緣故。回到我們的簡易無痛儲蓄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請你付款盡量付大鈔的原因,因為付小鈔,一百、五十、十元你會無感,但一千元、五百元在從皮夾抽出去付帳交給店員的時候,你的心會揪一下,會痛,這會在無形中抑制你的消費慾望,而且「前天不是才剛去巷口的提款機領過錢,怎麼才兩天就花光了,又要去領錢」,這種痛,更會在潛意識中形成消費壓力,就和標價一千元的效果是一樣的。
「儲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和慾望拔河的事,「承受苦難易,抗拒誘惑難」,只有實行起來簡單容易的方法,才會讓你有較高的成功率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夫妻談錢不傷情
台灣近二十年來,已有超過一百萬對夫妻離婚,高離婚率的現象為全亞洲排名第一。導致夫妻離異的原因,一是為小三,二是為錢財。為小三該怎麼解決,術業有專攻,恐怕阿娟是力有未逮。至於為錢財反目,如何避免,我倒是可以發表一點淺見。
我二姐學校畢業沒多久就出國留學,她在台灣學的是數學,去美國留學後改學統計,分別拿到數學碩士、統計碩士和統計博士學位,後來嫁給一個老美,生了一個女兒,婚姻幸福美滿。據說他們夫妻倆從沒為錢吵過架,兩個人都是學數理科學的,家庭財務管理也很數理科學,我二姐說:「根據統計,夫妻財務採能力配置法比傳統性別角色法,更有利於夫妻感情凝結與資金運作。」
我雖然不是薇薇夫人,但我朋友中婚姻路結結離離、同床異夢、對薄公堂的不少,也不乏有鶼鰈情深、相敬如賓的伴侶,他們有時會把我當垃圾桶,傾倒埋怨;有時把我當留言板,寫下祝福,我把這些一一收集後,整理分類。我發現,夫妻理財,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傳統性別角色型
這應該是台灣老一輩最普遍的類型。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養家天經地義,小到醬油奶粉,大到買車買房,男人通通一手包,因此有人稱這叫「男人真命苦型」,這在二十年前的台灣社會倒也符合情理法,夫妻相安無事。但來到二十一世紀,就演變成妻子想當然爾「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男人有責無權,錢全部交給老婆,萬一老婆賺的比自己多竟然還一毛不拔,問題就來了,男人開始抱怨「事事女男平等,唯有付錢除外」,男人不是傻瓜,想方設法藏私房錢啦、偷賺外快啦、以多報少啦,種種能增加金錢自主權的手段盡出,而作妻子的,也不是省油的燈,雙方開始諜對諜,自此種下了夫妻反目的因子。
二、各自為政型
這是我觀察,六十年次以後出生的年輕夫妻最常出現的類型。台灣社會開始從群體主義走向個人主義,以前的婚姻是「你家、我家、我們家,事事關心」,現在的婚姻是「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以前婚姻求的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現在的婚姻恐怕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能撐多久」,夫妻雙方各理各的財,各管各的錢,家裡開銷一人一半,或各自有責任區,比如吃飯你付,水電我包,反正該出的我出,其餘各自打理,井水不犯河水。
問題來了,哪天夫妻一方有人失業了、被倒帳了、生意失敗了,大難來時也分飛,反正當初彼此連結的部份本來就少,分手時拍拍屁股搖搖手不帶走一片雲彩,好像當初在一起時就為分手做好了打算,因為結束婚姻太簡單,所以會讓婚姻結束得太容易,雙方財務互不隸屬,自此種下了夫妻單飛的因子。
三、大水庫型
這一型我個人認為是既符合台灣民情又與時俱進的類型。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是這一型,這一型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思想,吃大鍋飯,「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用浪漫一點的話說,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大水庫的意思是,夫妻雙方不分多寡將收入通通注入「家庭號」水庫中,統一再由大水庫分出支流,分出「日用流」、「投資流」、「儲蓄流」、「享樂流」……等等,好處是適合現代夫妻都工作,且男女薪資高低不一的雙薪家庭,不去計較誰賺多誰賺少,富貴共享患難與共,夫妻同心,加上資金匯集較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十元若可賺一元,一百元多半不會只賺十元,通常會有資金乘數效應),「大水庫型」可說是愛情麵包兼具的類型。但「大水庫型」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
1. 誰做水庫管理者?管理是否得當?
2. 必須建立在百分之百的信任上,一旦感情有了裂痕,容易為錢起爭執。
解決之道是,不同的支流由不同的適任者管理,一方面各取所長,一方面互授信任。我曾經在媒體上看過有關侯昌明夫妻如何管理家庭財務的報導,大家都知道侯昌明白手起家聚財有道,他們家採用的就是「大水庫型」,侯昌明夫妻各有演藝收入,但都存入一個家中統一的大水庫帳戶,再由大水庫帳戶分別配置到不同帳戶中,日常家用帳戶由侯昌明太太曾雅蘭管理,投資帳戶則由侯昌明負責,家用帳戶每月撥入固定金額,若有結餘則做為太太的績效獎金也就是私房錢,以鼓勵太太撙節開支,而儲蓄帳戶一旦超過固定水位,則將超出的部份轉入投資帳戶以便增加投資部位。
也許你會擔心,擔心「大水庫型」的社會主義路線,會有社會主義後遺症──齊頭平等不思進取,不會的啦,這是自己的家,我從沒見過因為這樣不想打拼的夫妻,但偷藏私房錢的倒是很多,所以囉,人性嘛,我建議「大水庫型」還是應該給予一小部份各自自由運用的空間,因為就算是社會主義也要走改良路線,加一點個人資本主義色彩。
四、能力配置型
再來談談我們家的成功範例:「能力配置型」。
「能力配置型」的精神是,兩人共有、共享、共負家庭的一切,但卻仍保有個人個別的隱私與自主權。雙方不以傳統性別與角色決定承擔的責任,而是以能力所得的比例來作為承擔責任的標準。這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說穿了,就是「所得稅」的概念啦。
我二姐和姐夫都是博士學位,都在科技產業工作,他們夫妻倆約定,家中開立三個共同帳戶,一個是家用帳戶,一個是投資帳戶,一個儲蓄帳戶。夫妻倆每個月都要分別將收入的一部分匯入這三個帳戶中,到底要匯入多少,二姐說,他們有一個約定的比例,但比例是多少,她沒有告訴我。但我知道個人的比例不同,姐夫好像多一些,嘻嘻,他們仍然有「男人要承擔多一點責任」的包伏,但不同的是,姐姐說,責任是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的數字。
她舉了一個例子,假設某甲所有的財富是十萬元,他將十萬元通通付給了你;而某乙擁有財富一千萬,給了你一百萬,誰為你付出得多呢?在二姐的想法裡,某甲雖然只付出十萬元,但那是他全部百分之百的付出,而某乙雖然付出高於某甲十倍的金額,但卻只占他財富的十分之一,二姐告訴我,承擔愛的責任,不在於絕對數字的多寡,而是在於他付出了他所有的多少。二姐和姐夫因為公司與工作資歷不同,剛結婚的時候,姐姐的收入高過姐夫,雖然姐夫承擔的比例比較高,但付出的金額卻比較少,這就好像一百元的50%還是少過兩百元的30%,但我從來沒有聽過姐姐抱怨,她總笑著說姐夫付出比較多,養家真辛苦。2008年金融海嘯時,姐姐突然失去了工作,我說:「那你現在要付多少呢?」姐姐大笑:「零啊!我又沒收入!」所以,「能力配置型」的概念是,也許現在丈夫收入高工作順利,那就丈夫多付一些,哪天妻子收入高時,換妻子多付一些。
他們倆夫妻的共同帳戶還包括一個投資帳戶,投資理財、買車買房,都用這個帳戶付,資金團結力量大,買車買房採出資股份制,將來賣掉,獲利或殘值照股份分回,盈虧共享共負。有趣的是,除了這三個帳戶夫妻各自的應付額外,姐姐姐夫從不過問其它,雙方都保有一定比例的收入各自管理,我母親每次去美國,全程由姐姐自己的私人帳戶負擔,姐夫絕不置喙,同樣的,姐夫突然有一天花了一大筆錢買了一個機器娃娃回來,姐姐也絕不會說:「天啊,買這幹嘛啊!」因為姐夫用的是他自己的私人帳戶,姐姐不會也不能有意見。
「能力配置型」和「大水庫型」的差別在哪裡你知道嗎?結婚紀念日那天,你買一束花給你另一半,「能力配置型」的另一半會說:「喔,親愛的,我真是太感動了!」而「大水庫型」的另一半則會說:「喔,親愛的,你幹嘛浪費錢在這種明天就凋謝的無用之物上!」哈哈哈,這就是姐姐說「能力配置型」有益感情凝結的原因。
大部分夫妻討論家庭公用帳戶的比例分配時,多半用家中開銷的比例去思考,家裡每個月要花多少,夫妻一人一半啦,六比四啦,七比三,陷入絕對數字誰多誰少的泥潦中。反過來,如果我們可以改變思維,明白家庭的責任是付出我擁有的多少,而不是應該付多少,我們也許就可以用更寬容的心看待彼此的努力與付出。
人們常說「談錢傷感情」,事實是,「不談錢必傷情」。維持一個家,不是愛情或麵包的選擇,而是愛情與麵包的平衡。
書籍簡介
書名:膽小存錢,不如勇敢賺錢:財經名主持人阿娟的私房理財術,教你投資穩穩賺!
作者:陳斐娟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4/08/04
陳斐娟
輔大法律系財經組、政大EMBA畢業。曾擔任台視新聞主播、年代新聞主播及東森財經新聞台「夢想街57號」節目主持人,現為三立新聞台「54新觀點」節目主持人。
進入新聞界後,先擔任電視台財經記者及新聞主播,之後轉為財經節目主持人,她專業理性的分析和富有親和力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愛,並且代言多項金融產品與房地產。
受到父親投資股票失利以及母親投資房地產翻身的影響,她不做投機性的股票投資,靠著多年來投資房地產的精準眼光,獲利上千萬!她也鼓勵大家不要夢想一夜致富,只要不怕失敗,勇敢地投資,就能創造出最大的財富。